书城艺术煮文嚼画
34610300000100

第100章 种豆得豆

“种瓜的瓜,种豆得豆”的俗语,在我国妇孺皆知,可见瓜、豆都是古老的物种。

据史籍记载,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大豆的栽培,对广大庶民来说它是重要的粮食。但那时不称豆,而称菽:“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宛》)大豆容易种,也容易收藏,可以备灾年,故古人认为不识豆麦者,乃是无慧的表现。把菽称为豆,是从汉代开始,“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称豆”(顾炎武《日知录》)。

那么,豆最早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象形字,指一种专盛肉食的器皿。《国语·吴语》说:“觞酒、豆肉、箪食。”觞盛酒,豆盛肉,箪盛饭。豆最初为木制,竹编的称为笾豆,瓦制的名之为登,当然也有青铜做成的豆。“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是一种中等人家的生活标准。豆也是一种量具,齐国旧有量具四种: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大约是战国之后,豆由食用盛器逐渐演变为祭器。

把菽称为豆,不是从笾豆、瓦豆的“豆”引申而来,而是一个假借字。

豆的种类很多,除称为大豆的黄豆外,还有小豆族群,如赤豆、绿豆、白豆、蚕豆等,除大豆、小豆之外,还有豌豆、刀豆、扁豆等。此中的蚕豆,其名由来有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荚状如老蚕。”王祯在《农书》中说:“蚕时熟,故名。”

古人常以豆代粮,司马迁外甥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写道:“田陂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故里,自然是要亲躬田畴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五首》)。豆可食,箕(豆茎及蔓)可做柴草,曹植的《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的用途很广,“可食,可酱,可?,可油,可腐(做豆腐)”(《本草纲目》)。

画家多喜欢以扁豆为题材,表述一种劳动的幸福和收获的喜悦。老画家来楚生在一幅画中,以淡墨涂出一片很大的豆叶,以浓墨勾叶筋,以深红涂出豆形,以稍浓墨勾出豆粒凸鼓的轮廓,再以淡红写出豆茎,非常的耐看。崔子范喜欢画一架一架的扁豆,淡墨涂叶,浓墨勾叶筋,然后以深红画出密密匝匝的豆形,豆形做长方形,再以更重的红色勾出一个一个的小方块,表现豆粒的凸鼓形态。收拾画面时,再补写几根横竖的木棍,表示是豆架。题款为“种豆得豆”。他画的扁豆“变形”得很有味道,谁见过长方形的豆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