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能晋升的8种员工
34597200000040

第40章 拉帮结派

老板最希望看见的是所有员工都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齐心协力,而最不愿意看见在员工之间存在一些“小集体”、“小帮派”,因为它们重视个别人的利益,而往往忽视了公司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员工肯定也得不到晋升。

曾经一度在官场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有天大的本事,老子不用你,奈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以产权明晰为首要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一套陈旧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吃不开了,能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庸人到哪里都吃闭门羹。宗派主义即使在家族企业里也不再适用了。

但有些人,特别是那些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人,观念很难与时俱进,不管到哪里,第一任务就是拉关系,找后台,抱大腿,拉帮结派。也许你短时间内可以如愿以偿,并因此而很快适应了环境,得到了一些利益,因为人的朴素情感总是根深蒂固的,但这样的关系不可能长久,别人完全可能因为你的平庸而受到拖累,这种建立在某种利益原则上的“小帮派”,也就顷刻间土崩瓦解了。

拉帮结派兴风作浪,只会使人际关系复杂化,降低工作效率,很容易拿原则做交易,以小利益牺牲大利益,最终损害公司利益。作为公司老板,一般都对拉帮结派的做法极其反感和警惕,对于任何拉帮结派的苗头和企图,老板都会毫不手软地压制和扼杀。

对于员工来说,要避免拉帮结派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就要和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同时,办公室里的处世之道是对每一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始终处于不即不离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要对其中某一个同事特别亲近或特别疏远。在平时,不要老是和同一个人说悄悄话,也不要总是和同一个人进进出出,否则,难免疏远其他同事,从而被误认为是拉帮结派。特别是如果你经常在和同一个人咬耳朵,别人进来又不说了,那么别人不免会产生你们在说人家坏话的想法。

境外某知名集团在北京筹建网络分站,佳明如愿以偿地成了其中的一频道的5名员工之一。在频道主编周sir的带领下,该频道眼看着日趋壮大。

但谁也没想到,一场因为值班而引发的争斗不期而至……

那个周末,轮到周sir这一组值班。一位同事头天加班,早晨晚到了一会儿。佳明因为生病,也是下午才来。不料这些都被“顺带路过”的分站总编看在眼里。第二天,公司里开始盛传“周sir组的员工不肯值班”,好在周sir挺身而出,作了澄清,事情才很快平息,但总编和他们的关系从此急转直下。

元旦后,当别的频道还在建设中时,佳明他们已完成了所有准备。可在例会上,总编却要求大家都加班,说是“大家都别闲着,别让上面抓住小辫,样子卖力点,也好加工资”。周sir当即反驳:效率出工作,没必要做“秀”嘛。看得出来,总编脸上有点挂不住。

过了两周,总编总算钻到了“空子”:周sir度蜜月去了,春节后请了长假。临走前他曾嘱咐:“大家一定要抱成团,别让这个频道被人拆了。”可节后第二天,总编立马就对周sir的频道采取了行动——每天召开三刻钟会议,一连就是一星期,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反复强调剩下的4个人要对他直接负责,该频道的内容需要全面调整。

以后,总编的小动作不断:试用期过了,周sir频道人员的工资额却明增暗减,公司里更在盛传E频道已经被判了“死刑”。愚人节那天,佳明终于等到了被“愚”的一刻。总编直截了当地说:“公司里要调整职位,你的文笔不错,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很快,另外3个人也遭厄运:一个同样被辞,总编找人传话,就把他打发了;一个调到市场部;最后一个“独木难成林”,请了长病假。人事经理事后悄悄告诉佳明:“周sir不在,谁也保不住你们。”

这就是办公室政治。另外,“派系斗争”通常都发生在运营时间较长的公司里,一边是和老板一起创业的“元老”,自谓劳苦功高;一边是公司的新秀,都是企业组织里的高层。这种派系斗争最易消耗企业精神,其表层特征常常为:元老与新秀桌面握手,台下踢脚,或者各自为阵,双方明争暗斗。“元老派”的斗争主题是捍卫主权;“新秀派”的斗争主题是“拓展权力”,斗争实质仍不外乎是利益和权力。

还有一种是老板所属的“嫡系”和其他“非嫡系”间的过招。老板要培养亲信,日久天长“嫡系”自然产生。“嫡系”可能并非权力至上的人,但影响力和左右力非同一般,具有很普遍的优势。“非嫡系”一般是看不惯“嫡系”唯老板马首是瞻、狐假虎威的做派,可谓有天自有地,“嫡系”与“非嫡系”的斗争也是办公室派系斗争主旋律之一。

员工之间因利益关系而拉帮结派,又因利益竞争又产生某种程度的敌对情绪,因而人心涣散,士气虽激昂却只关心“斗争”,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工作实绩。所以,同事之间相处,一定要防止陷入这种既害人又害己的泥坑,尤其不能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同事结成同盟,以对付领导和其他同事,否则,后患无穷。

职场晋升红灯区

任何行为的产生必有原因也必有结果。拉帮结派原因众多,而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损害团队作用,最终影响工作效率。一个有责任心的老板,应该随时保持警惕,防止这种行为的产生。能挽救当然最好,否则,辞退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