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97

第97章 皇上为啥爱往南溜达

前面我们说过,“议罪银”制度是和珅的一个创举,其适用范围是一品以上督抚大员(当官当大了,实在是特殊的,当然得制定一部特殊法)。这些人触犯了法律法规,犯了渎职、违例、包庇、侵贪等不法事情,那么,你自己看着办。

你的事情有多大,你就出多大价,是上缴1万两银子,还是1万5千两,这就看你的态度,看你的思想觉悟。态度好,觉悟高,响鼓不要重锤,好,那就没事了;态度不好,觉悟不高,好吧,那你等着敬酒不吃吃罚酒吧。自己犯了错误,先是自己认识到位,自己处理到位,这议罪银又叫做自行议罪银,就是这么来的。

大清王朝的领导干部自觉性确实很高,“议罪银”制度出来后,众官员都争着抢着掏腰包。

大清王朝从这里尝到了甜头,举凡刑事案、民事案、渎职案、贪污案,都按这一条来处理。以往,官员犯事,常常用小命来抵罪,常常用职务来顶罪。现在不行了,你的狗命不值钱,不要你的命。你想把帽子当票子抵押犯罪?也不要,大清王朝的帽子三五几文就可以制定一顶,而你犯事,可以从你那里榨取好几万来!这算盘大清王朝比你会算,想用几文钱的帽子来逃避缴纳几万两罚银?休想。

和珅设置的“议罪银”制度,为大清王朝开辟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官员们几乎个个成了光荣的纳税人,个个争相缴纳“个人所得税”。没用多长时间,内务府扭亏为盈,钱财充裕。

不过,和珅知道这个钱可不能轻易地花,要花就得花得漂亮一些。他很了解乾隆心里最牵挂的就是江南,很想往江南多走走。如今国泰民安,自然是个出巡的好时机。为此,和珅打定主意,要给乾隆举办一次风风光光的南巡盛典。

乾隆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南巡”呢?

这事也是人们一直关心并研究的。

有的老师认为,乾隆南巡主要动机还是与隋炀帝杨广等先辈一样,为了游玩享乐。乾隆作为太平皇帝,脑袋里尽是骄奢淫逸,根本没有艰苦朴素这根弦,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事已习以为常。当时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经济发达、名胜众多,美人、美景数不胜数,怎不令满腹花花肠子的乾隆心驰神往?所以他这才六下江南。

也有的老师经过顺藤摸瓜、刨根究底的考证,认为乾隆他爹雍正先生曾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乾隆实际是海宁老陈家的孩子。乾隆即位后为查明自己身世便往南而来,主要就是到浙江海宁陈家翻家谱、和人唠嗑、听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回忆往事、搜寻鸡零狗碎的蛛丝马迹,搞诸如此类调查研究工作。他不厌其烦,六下江南,四次来到老陈家,详询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了,说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就甭开了。那门也就从那时起一闭而今,没人敢开。金庸老师是此说的拥趸,他在《书剑恩仇录》中就津津乐道,说得有鼻子有限。

有的老师便严肃指出,此说甚不着调,完全是小说家言,没事找事,不可当真。这类老师认为,乾隆南巡根据其有文字可查的言论记载,不排除这位爷有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之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家乾隆作为一国之主,只一心惦着玩乐,有那么庸俗嘛?不是的。人家是着眼于社会政治与经济,看重江南的发展维系着大清的兴衰。而明末清初,江浙之地反清分子还在不断搞“地下”活动,还发生不少“文字狱”,黄淮又频发水患,浙江海塘告急,水位超过警戒线……人家乾隆亲赴“抗洪抢险”一线鼓舞抗洪官兵,哪是去查身世?

乾隆声言他下江南的目的是和他伟大的祖父康熙一样,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状况。只是康熙每次下来都保持低调、俭朴,且多数情况是真正微服私访,你一眼看上去,他最多像个有文化的“富裕中农”。不像乾隆每次南巡是万人以上的集团行动,所到之处极尽奢侈靡费。

乾隆下江南使这位爷的身影就像置身多棱镜里,一看一个形象,但综合起来看这位爷的目的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只是他喜欢江南,绝对不假。否则他早厌了,即使有啥问题放心不下,派钦差大臣来即可,绝不会一趟趟亲力而为。可能还就像人说的:首长吃苦可以让人代劳,首长享福——和屙屎一样,还得亲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