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03

第3章 贵人终于来了

和珅真正开始了他的咸安宫生活,可这段生活并没有他最初想象的那般美好。

当时在咸安宫上学的“官二代”“富二代”们,一个个倚仗着有一个好爹,天天招猫斗狗,为所欲为。他们不仅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对于穷学生更是不时地加以嘲讽。和珅打从心眼里厌恶这些人渣子,可他却拼命地克制自己,告诉自己面对他们的欺侮和挑衅要淡定。

闲着没事时,那些“二代”们还时常搞一些“新闻”来贩卖:谁谁替上司写了一份情书而官升三级,谁谁做了一首诗把上司拍舒服了……

这些内幕、猫腻都是和珅这个穷学生接触不到的,不过通过这一途径,和珅对官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发现要升官肚里必须要有点墨水,于是,他拼命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让自己尽快成为一个真正博学的人。

所以,和珅不仅背熟了《四书》、《五经》,还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另外,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元明小说等,和珅没事也会翻一翻。而和他同龄的“二代”们却养尊处优,再加上语言不通,看不懂汉人著作,很少学习这些。

不仅学习汉人的知识,和珅还有些语言天赋,掌握了两门外语——蒙古语和藏语。

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来说,通晓蒙古语和藏语这两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非常重要。因为满洲人是个少数民族,他要以少数人来统治为数众多的汉人,就必须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少数民族拉帮结派,才能把汉族人压制住。所以,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十分提倡学习蒙古语和藏语。可是,当时的八旗子弟却对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不感冒。和珅却认真地钻研,后来竟精通了蒙古语和藏语。

渐渐地,饱学的和珅在咸安宫中有了些小名气,那些公子哥儿们也不敢放肆了。

和珅虽然经历了一些不如意,但却总有贵人相助。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英廉。

英廉是个很不一般的角色。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原本姓冯,汉军镶黄旗人,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奋发上进。雍正十年(1732),任刑部尚书,还是直隶总督,在朝廷中地位很高。

此人虽然官位很高,可也有不如意的事。他的儿子和儿媳死得早,只为他留下了一个孙女儿,因此他对这个孙女儿十分疼爱。英廉眼见着自己的孙女儿一天天长大,自己慢慢变老,不可能一辈子庇护着孙女儿,所以他一心想给自己的孙女儿找个好女婿。

这个孙女婿不仅要相貌英俊潇洒,而且还得有学问、有本事、有涵养,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他家的一根独苗。可惜他虽然多方寻找扒拉,却一直没找到中意的。

英廉看不上当时的“官二代”“富二代”,这些家伙仗着有个好爹、好妈,过着闲逸的生活,许多人都只会享乐。他们没事就逛妓院、养画眉,还有不少人喜欢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不务正业。他是绝对不肯将自己的宝贝孙女儿嫁给这样的人的。

由于工作关系,英廉经常要前往紫禁城内向乾隆汇报工作,因此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里面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他还是稍稍看得上眼的。这里面的青年虽然也有很多是败家子,但相对还是较好的。怀着这种心思,他便时常到咸安宫官学里面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