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002

第2章 进入贵族学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末的一天,位于武英殿西面的咸安宫官学开学了。

咸安宫官学是一所供高官子弟就读的学校,同时严格选拔一些优秀的八旗子弟入学,是国家级重点中学。在这个学校任课的教师“学历”都很高,绝大多数是进士出身的翰林,最差的也是举人。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咸安宫官学是一所绝无仅有的贵族子弟学校,一般老百姓的孩子不管你拿多少“择校费”都是进不来的。

开学那天,紫禁城西华门外停满了“私家车”——一辆辆软轿,一位位八旗子弟衣着华丽、打扮得人模狗样,正被保姆、保镖们带着往紫禁城走。

突然,值班的太监拦住了两个人,嘴里喊道:“哎!哎!你们俩干什么的?”

原来,这二人是兄弟俩,哥哥叫和珅,弟弟叫和琳。他们身边没有“私家车”,更没有保姆、保镖。他们都穿着旧衣服,袍子的边缘磨损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里面的棉花,乍一看就像两个少年版的“犀利哥”。因此,看大门的太监以为他俩是什么二流子。

“我们去咸安宫读书。”哥哥和珅听了连忙站住,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什么野小子呢!”太监听了,笑了笑说。这话一出,立即惹来旁边许多孩子的讪笑。他们这才注意到,这两个邋遢的孩子竟然是他们同学,立即指指点点起来。

和珅见状并不说话,仍旧紧紧拉着弟弟的手低头走路,不长的路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终于,他们赶到了咸安宫,坐在了最角落的位置。

同是八旗子弟,和珅兄弟俩怎么混得这么惨,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那可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这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姓钮祜禄氏,祖上曾给努尔哈赤卖过命,以后的历代祖先几乎都是为国捐躯。

和珅爷爷的爷爷叫尼雅哈纳,因打仗不要命,被赐予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职务,为他的后代挣到了一个“铁饭碗”。也就是说从今以后,这家人只要不死绝,能生儿子,这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位置就是他们家的,直到大清倒台为止。

后来,和珅的父亲常保“接班”,继承了这一职位,又经过个人努力干到了福建兵马副督统。

一般说来,老爹是高官,家里自然差不了,然而和珅家却是个例外,从小他的生活条件就很一般,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父亲。

常保是个老实人,而且为人正直,从不搞灰色收入,曾几次主动上交工作对象送来的红包,屡次获得上级表扬。这位副督统几十年如一日,只靠工资过日子,而在清代,这种行为的唯一结果就是清贫。

和珅三岁的时候,和珅的弟弟和琳出生了,母亲却在弟弟出生时难产死了。这下子家里一大两小三条“光棍”,没有个女主人照看不行,于是和珅的父亲常保又给孩子们找了个后妈。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常保在福建生病挂了,和珅兄弟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常保活着时,工资虽不多,但足够养活一家人,比起寻常百姓家来,已经是吃喝不愁了。他这一走,几乎没有给和珅留下什么可以继承的财产,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

另外,父亲常保死后,后妈看他们兄弟更是不顺眼,毫无温情可言。这哥俩几乎每日都在继母的白眼中过活,生活十分凄苦。

和珅知道,要想改变命运,就只能靠自己;要改变命运,就必须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找个好工作,彻底改变自己的处境。

要读书,就必须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和珅向往的学校是位于紫禁城内的咸安宫官学,经过一年的玩命苦读,这哥俩终于一起被咸安宫官学录取了。

崭新的一页,在这个年幼而坚强的孩子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