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34511000000138

第138章 挑出窦光鼐的毛病

清朝会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阳春三月,京城里已经挤满了各地赶来的举子。科举考试事关重大,和珅作为考官要时常去贡院瞧瞧,以确保万无一失。

这天,他刚刚到了贡院大门,就碰上了同来查看的纪晓岚。

“和大人,真是巧啊!”纪晓岚看到和珅,连忙笑着招呼。他虽然不与和珅同流合污,但是也不会与他作对。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明哲保身才是最要紧的,更何况和珅还是他的老上司。

“既然这么巧,咱们就一道进去瞧瞧。”和珅微笑着拍了拍纪晓岚的肩膀。

贡院也叫文思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大门五楹对开,第一道门龙门,上面高悬着三块牌匾。两个人说说笑笑地进了第一道门,来到第二道内龙门前。内龙门里有数千间砖墙瓦顶的房屋,专门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吃饭、住宿。

“咱们的内龙门里真是越来越萧条了,大多数考生们都迷信‘鲤鱼跳龙门’的说法,住到鲤鱼胡同去了。”和珅一边走,一边微笑着和纪晓岚说着话。其实,和珅巴不得所有的考生都住进鲤鱼胡同。他在那边经营着几家店铺,每每科考都要发一笔大财。

“住在鲤鱼胡同的考生虽然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跳入龙门只是少数。重要的不是住在哪里,还是要看个人的学识深浅啊!”纪晓岚可不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

“纪大人所言有理!”和珅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在他心里可不这么想,很多时候,能不能够金榜题名,还要看金银的多少……

为防止考生作弊,窦光鼐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考场内戒备森严,考生进入考场时,要脱掉鞋帽,搜遍全身。诸多的考生们进了考场即埋头做文章,考完之后更是提心吊胆地等着发榜的日期。

对于这次评卷,和珅是插不上手的。窦光鼐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根本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和珅落落寡欢地忙活别的事情,可老天似乎有意要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

金榜张贴出来后,京城的考生一片哗然。因为榜上的头两名都是浙江人,而且是亲兄弟!第一名是哥哥王以铻,第二名是弟弟王以衔。兄弟联名高第在古往今来还是头一遭。

“什么?兄弟联名高第?”和珅得知了消息,十分吃惊,“这个窦光鼐真是吃了豹子胆了,竟然敢这样干!”

原来康熙皇帝规定,每省二十八名举子录取一名(台湾省每十人录取一名),所以在历年科举考试中搞省级平衡已经是个潜规则了。第一名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话,那么第二名就绝对不应该再出自浙江省了。

可在窦光鼐看来,要进行科举考试,就必须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的原则,而不能顾及南北、东西的不平衡。因此,才有发榜时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的情况出现。在满朝文武甚至是乾隆皇帝的眼中,这种兄弟联名高第的状况却是不可接受的。

“刘全,快快给我调查一下这兄弟俩的来历,越详细越好,尤其是他们和窦光鼐的关系!”想到这里,和珅连忙吩咐道。对窦光鼐,和珅早就心怀不满了。前些年,他曾经检举揭发浙江府库亏空的事情,自己的党羽被牵扯进去很多,他对此早就怀恨在心。只要有机会扳倒窦光鼐,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是!”刘全听了连忙答应了下来。

刘全对于调查这种事十分拿手,第二天就将这兄弟俩的底细摸得清清楚楚。

“老爷,王以铻、王以衔原不是浙江归安(今吴兴)人,而是安徽休宁县人。只是后来搬到归安,也就被认为是归安人。这两兄弟没有什么来头,祖辈都是以耕读为业。他们俩从小聪明、勤奋,很早就已经通过了童试和乡试。”刘全将查到的消息详细地告诉给和珅,和珅一边听,一边默默地摇了摇头。

“我可不想知道他们多么有能耐,难道你就没查到这兄弟俩和窦光鼐有什么瓜葛?”

“查到了!奴才查到窦光鼐在担任浙江学政期间,曾经做过他们的先生!而且,这次考试的题目,窦光鼐在浙江学馆里也给王氏兄弟讲过!”刘全见和珅有些不耐烦,连忙将最关键的部分讲了出来。

“哈哈……”听到这里,和珅得意地大笑起来,“真是天助我也!刘全,给我备车子,我现在就要去贡院!”

“是!”刘全答应了一声,赶紧跑了出去。没多久,一辆华丽的大车从和府匆匆忙忙地驶了出来,直奔贡院而去。

会试已经结束,贡院内显得十分冷清,空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人影。和珅在大门口下了车,推开大门进了院子。贡院内的官员见和珅到来,连忙恭敬地请安。

和珅让他们把王以铻、王以衔的卷子调出来,认真地查对起来,想要看看这卷子中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过了好久,和珅才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他连忙将试卷交回去,跳上了自己的车子。“快!往宫里去!”和珅吩咐道,声音里满是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