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的同一年,燕王哙发布一则惊世骇俗、震惊列国的消息,禅让王位于燕相子之。
子之并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谦让,双手接过燕国沉甸甸的江山。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一个让燕国强盛起来的替代品,因为太子仍然是燕王哙的儿子平。
子之的野心一天天膨胀,不甘心为人做嫁衣。于是,有人对燕王哙说:“想当年,大禹把伯益定为继承人,但天下官吏都是他儿子启的党羽。等到禹老了,觉得启不足以担当天下大任,传位给伯益,而启则率党羽攻打伯益夺取君位。所以天下人认为禹虽然名义上传位伯益,实际传位启。如今,大王您口头说要把国家让给子之,而官吏们皆是太子的人,这就和当年的禹一样,明用子之实用太子。子之无法施展才华,大王蒙受欺骗世人的恶名。”
造假的名声传出去不好,为表明决非欺世盗名之人,将这场世纪大戏演下去,燕王哙爽快地将三百石俸禄以上官员的印信全部收回,任由子之擢贤任用。三百石俸禄的官员只能由国君任免,子之从此全面行使君权。
纵使如此,燕国王族、老贵族势力依然强大,与子之新贵集团摩擦不断。齐国间谍们纷纷行动,挑拨离间,唯恐燕国不乱。
随着子之权力日益加重,太子平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他被父王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搅得心神不宁。现在燕国王廷布满子之的亲信,一旦父王归天,子之拒不交出王位,自己怎么办?耳边回荡着齐国使者向他转达的齐王言之凿凿的话语,“只要太子起兵,寡人之国虽小,愿听太子号令。”
太子平和子之总有决斗的那天,时间拖得越久对太子平越不利。一旦齐王转变态度支持子之,后果不堪设想。权衡再三,太子平拔出腰间的长剑,命令将军市被集结燕军,动用军队攻打王宫夺取王位。
子之不蠢。做国君三年间笼络了一大批敢死之士,获得许多百姓支持,上下一心,军队攻势受阻,一连数月未将王宫拿下,军事政变转换成旷日持久的内战。
燕军斗志衰退,子之策反军队主将市被,发起反攻。双方大混战,燕军战败,太子平和将军市被死于乱军之中。燕国人民遭受到极大的苦难,数以万计的燕国人在内乱中丧命,老百姓们对只知争权夺利、不顾人民死活的现任燕国统治者们深恶痛绝。
子之在燕国人遍地哭声中得意洋洋坐回燕王宝座,再没人能够摘去他头顶上的王冠,燕王哙也不能,因为他所掌握的军队战败了。可惜,子之高兴得太早,被欲望攻占灵魂的人鼠目寸光,只能看到身边的危险,而感觉不到远方逼来的杀气。
齐宣王等这一刻等了很久,当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降临时,齐宣王问孟子:“我想攻打燕国,可行吗?”
攻打燕国,齐宣王预谋已久,向孟子请教,不过想寻求舆论支持。如果孟子大师首肯,齐国人民不会有反战情绪。
齐宣王把自己包装成解除燕国人民苦难的明君,果然得到满意答复。孟子大师冷酷地回答道:“此周文王、周武王伐纣之举,机不可失。”
后世许多人凭借此话指责儒教不仁,对敌人的仁慈难道不是对自己的犯罪,不打仗如何统一天下,不打仗如何保境安民,说儒教只知仁爱的人才是真正的迂腐之徒。
有人问孟子:“燕王禅让国家,天下叫好,您为什么认为燕国可以讨伐呢?”
孟子道:“燕国不是燕王的,而是燕国百姓的,燕王哙有什么资格禅让。子之又有什么资格接受!”
那么人们会问,既然君主没有权力移交政权,舜和禹怎么得到国家的?孟子说:“天给的。”人们又要抬杠,孟子的回答也给了人们抬杠的机会,“天怎么给?亲手交还是亲口说?”孟子的下一句话很重要,“天与之,人与之。”(天给他,就是人民给他。)国家不是哪一个人的,是公有财产,孟子否认君主有权力指定接班人,再一次提出民主理论,可惜历代统治者对此故意视而不见。
依孟子大师政治的悟性,怎么可能发现不了禅让制存在的重大缺陷,禅让者与受禅者各自集团的利益冲突,即既得利益集团与新兴利益集团的矛盾,矛盾的激烈碰撞会引起政治大波动。这种利益冲突对比世袭制具有不可调和性,家天下老子和儿子有共同利益,而禅让者们没有。禅让合法化只有一个办法,仁者无敌,多数打少数,即民主,让人民去推选,否则政权难免动荡。政权动荡引起国家内乱,国家内乱外敌则趁乱而入。
公元前315年,齐军大将匡章率五都之兵与齐国北疆守军攻人燕国。燕军毫无斗志,城门大开,弃甲投降。齐军如人无人之境,进展出奇迅速,不到一个多月,攻克燕国王都及大半燕国土地,燕王哙死于乱军之中,子之被剁成肉酱。
燕王哙聪明人办糊涂事,禅让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等它开花结果尚须时日,何况燕王哙一厢情愿地利用美丽感人的故事来为燕国图霸。退一步讲,即使禅让制果真存在,它不过实行两代,如果制度成熟的话怎么可能仅仅存在两代。
《史记》把燕王易和燕王哙记做两个人,我同意另一种看法: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燕易王即燕王哙。谥法中讲“好更改旧日易”,似乎暗指惊世骇俗的禅让。这场伟大而又荒诞的变革使性格憨厚,与世无争享受数百年和平的燕国人蒙受痛苦和羞辱。
伐燕大功告成,齐宣王踌躇满志,问了孟子一个并不需要答案的问题:“战争打赢了,军队开进燕国的国都。有人劝寡人占领燕国,有人劝寡人不要占领燕国。齐国与燕国都是列国中的强国,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而我们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您说呢?”
既然天意不可违,何必多此一问。孟子的回答饶有趣味,像一道选择题:“假如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高兴的话,有什么不可以?假如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不满意的话,您还是别去。燕国人受够战乱的痛苦才欢迎齐军,如果齐国只能给他们加重痛苦,他们会像欢迎齐军一样欢迎齐国的敌人。”
齐宣王不满意孟子的回答,战国时代兼并风潮盖过争霸思维,齐宣王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吞并一个大国。吃螃蟹有风险,不揭甲壳下口会硌牙。
试问,当今世界孟子大师有信徒吗?有,美国人。
如今的美国人把孟子的战略思想运用得炉火纯青,攻打一个国家一定先看这个国家的人民答应不答应。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有信仰的话,那么美国人必定先利用普世观念发动文化攻势,进行颜色革命,等到在当地拥有一定的人气,再发起军事打击。占领一个国家后马上利用该国文化上的分裂或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扶持傀儡政权,除非当地人民热烈拥护,否则从不吞并。
齐宣王没有按照孟子的话去做,不顾燕国人民的意愿,强行兼并燕国,把燕国土地划归齐国名下。燕国人发展地下武装,展开游击战抗击侵略军。齐军依托大城市疯狂扫荡进行报复。
燕国局势混乱,列强蠢蠢欲动。齐国攻占燕国,国土扩张两倍,赵、魏两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泰国不希望出现一个东方大国与自己争夺天下。秦国与三晋的战争由于齐国对燕国的军事占领纷纷停战。
韩太子仓去咸阳做人质,魏襄王立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来到临晋与秦惠王会盟,秦、魏、韩三国连横再次宣告成立。
北上伐赵的秦军大败赵军,攻取蔺地(今山西离石),俘虏赵将赵庄后主动停止军事行动。秦、赵两国媾和。秦惠王和赵武灵王约定,拥立燕国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回燕国复国。公子职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公子职能够获得秦国支持,因为母亲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
秦、楚、赵、魏、韩五国拒绝承认齐国占领燕国的既成事实,由赵武灵王出面保送公子职回国继位。此时年约二十六岁的赵武灵王尚未进行“胡服骑射”,正处于韬光养晦,夹尾巴做人的阶段。秦、魏、韩三国不出兵,让赵国独自对抗强大的齐国,赵武灵王不会干这种傻事。
一个叫乐毅的年轻人献上一条计策,“以河东易燕地于齐”。乐毅注定要创造名扬天下的神话,只是当时不为人知。
河东是赵国的土地,拿赵国的河东土地去换齐国占领燕国的河北之地。这条河指黄河,河东、河北指黄河下游地段。拿赵国的土地换燕国失去的土地,再把换来的土地归还给燕国,乐毅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分明卖国求荣。
乐毅用不紧不慢的语调解释着这条计策的精华:“齐国占领燕国,列国口头上谴责,都不出兵。我们赵国去干涉,不就和齐国结仇了嘛。不如让燕国向齐国称臣,割河北土地求和,请求齐国撤军。然后,我们用赵国的河东之地换回燕国割地。我们替燕国换回失地,燕国复国后必定会感激我们。我们对齐王说,只要齐王同意换地方案,燕国和赵国永远是齐国坚定的盟友,从此听从齐国号令。如此一来,天下诸侯憎恨齐国强大,必定主动联系我们对付齐国,这是合天下诸侯的力量伐齐的妙计。我们用一块土地换来天下诸侯的军队,划算,他们离齐国远,到时候打下的齐国土地还不都是大王您的。”
赵武灵王依计而行,谁知他们小视齐宣王脸皮的厚度,齐宣王拿走赵国的河东之地,却拒绝从燕国撤军。贪小便宜吃大亏,齐宣王让乐毅算计了一遭。
楚国和魏国眼见齐国领土越来越大,心里不是滋味,大骂赵王不会做事,纯粹一个倒霉蛋,白白送给齐国河东之地。楚国使者来到大梁见魏襄王。答应给魏国六座城市,与魏国联兵伐齐。两国使者共赴邯郸,与赵武灵王商议三国发兵攻打齐国的事情。
天下诸侯密谋复兴燕国,齐宣王向孟子问计。孟子道:“昔年商汤以七十里地成就大业,您拥有千里之地怕什么。但是,齐军兵人燕国之后不行仁义,乱杀无辜,抢夺财物,甚至捣毁燕王宗庙,燕国人不高兴。燕人在国内反抗,诸侯在外讨伐,我们如何招架?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归还抢来的财物,拥立新君,从燕国撤军。”
孟子从不讲利,那只是表面的,透过孟子的言论可以看到隐藏至深的利益。王道即是大事业,大事业即是最大的利。孟子主张依靠仁义的力量诱使燕国人归附齐国。当侵略军的残暴引发被占领地区人民反抗时主动撤军,扶植代理政权来保证齐国的利益。
这种以退为进的战略被美国人奉为至宝,伊拉克战争是一个经典的战例,只要满足本国利益,不谋求占领对方领土,因为美国人实施不了仁义,不可能让伊拉克人民满意。美国当然不是在伊拉克站不住脚才撤军,而是任务圆满完成。美国现在可以随意指挥伊拉克,中东又出现美国的一个附庸国。
战国时代各国拼命扩张领土,齐宣王凭借燕国内乱捡了一个大大的便宜怎么肯放弃。齐宣王不采纳孟子的计策,自负地说道:“如果列强真的能够联合起来,寡人宁愿从燕国撤军,但是,寡人不相信他们会是青铜一块。”
齐宣王相信权谋,不相信仁义的力量,认为利用列国之间的矛盾搞外交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保住胜利果实、成就王道。别说齐宣王,秦始皇又能怎么样,依靠强悍的秦国军队和翻云覆雨的权谋手腕攻占六国,结果守住了吗?
军事征服和权谋手段只能得逞于一时,仁义才能保持永久。大家读到这里,应该懂得什么叫做仁义了,仁义即厚黑,仁义即民主,仁义即无为而无不为。普通人看不到大道,厚黑家齐宣王也看不到,因为他只停留在厚黑学第二层的水平。第二层的厚黑术足以称霸,齐宣王所料不假,不待齐国出手,伐齐列强分道扬镳。
第一个破坏伐齐大业的国家竟是帮助燕国复国的带头大哥秦国。张仪主持的秦国外交部对楚国倡议楚、魏、赵三国出兵伐齐的用意产生怀疑,认为楚国别有用心,意在拆毁秦、魏连横。
齐国吞并燕国强势崛起固然带给秦国压力,但毕竟中间隔着赵、魏、韩三国,楚国才是秦国最大的威胁。张仪认为楚怀王在玩阴谋,送魏国六座城池最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攻打齐国,而是为了瓦解秦、魏的连横。也就是说,无论打不打得赢齐国,魏国与楚国已然是盟友。
秦国唆使赵国助燕复国,意在使齐国无暇西顾,连横韩、魏之力趁机攻打楚国。秦国绝不允许连横散架,更不能允许魏国倒向楚国。张仪再次出招,来到大梁对魏襄王道:“楚国肯定不会送给大王六座城池。”
魏襄王问道:“为什么?”
张仪道:“事情可想而知,齐国若得知魏、楚、赵三国联合出兵的消息一定退还燕国土地。试想目标实现,楚国会付报酬吗?大王此举既失策于楚国,又与秦国、齐国结怨。大王不信,可以先向楚国索要土地,看看楚王会不会给。”
魏襄王摇摇头,“我们不出兵,楚国怎么肯给土地?”
拒绝张仪,魏襄王心中得意,魏国最大的敌人就是秦国和齐国,秦、齐两国害怕的事正是我该做的事。
没过几天,魏襄王发现他错了,错得很厉害。韩国紧急向河外调集军用物资,秦军向韩国境内移动。不用问,秦、韩准备对魏国发起军事打击。魏襄王紧张兮兮找到张仪承认错误,坚决表示与楚国断交,当着张仪的面破口大骂楚国使者。
楚怀王大怒,三国伐齐的事搁浅。齐宣王看到机会,齐国使者飞驰郢都,向楚王表态,齐国愿意帮助楚国对抗秦国,条件很简单,楚国带头承认齐国对燕国的军事占领。
盛怒之下的楚怀王同意齐国要求,齐楚军事同盟宣告成立。连横国与齐楚同盟两大军事集团各自在边境线上屯集重兵,列国大战一触即发。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数十万甲兵,而是张仪的骗术。
楚怀王:最可爱的人
纸里包不住火,骗术虽然巧妙,终究还是会被人识破。但是,只要人们的欲望存在,骗术永远存在。张仪深知其中的奥妙,一骗再骗,游刃般穿梭于列国政坛,骗得楚国支离破碎,而他仍是楚怀王座上宾,楚怀王视之为楚国的救命稻草。纵观战国人物,楚怀王熊槐称得上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