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55

第55章 轻利而重德

“原 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译 文”

孔子说:“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生活中,有的人为赚钱而昏了头,不择手段。对这些人,孔子早就提出过警告:“放于利而行,多怨。”单纯基于赚钱谋利的欲望去行动,必然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孔子所反对的就是“放于利而行”,就是将追求“利”的程度无限扩大化,以至于用“利”来衡量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因为这恰恰违反了他一直追求的“义”。如果人们都“放于利而行”,由于物质等很难满足人的无穷欲望,这势必引起人们之间的争夺。得到满足的人会高兴,得不到满足的人就会有怨恨。发展到最后,就不再是争夺了,而会成为争战。

当人的行为只是出于赚钱的角度,肯定会招致很多怨恨;当行为已经违反了公众的道德准则,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公众的蔑视;当行为更进一步,触犯国家法律了,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我们应该从小处、小事就杜绝有可能犯法的行为,不能干那种为了赚钱六亲不认、礼义廉耻不顾的事。这种事影响不好,为以后的触犯法律埋下祸根。一旦失去控制,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更逃不掉法律的制裁。

如何做事、赚钱两不误,还能博得大家的好感呢?其实很简单,做生意要想赚大钱,必须有大德。在商业生涯中,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箴言。但凡事业有成的知名企业家,他们做生意往往都不是只从利益角度出发,而会兼顾诸多方面。他们可以为了诚信、道义,放弃自己的利益。来看看华人首富李嘉诚是如何对待商业伙伴的吧!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仍能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如果生意跑来找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追随李嘉诚二十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子贡辞行。子贡当信阳宰,向老师孔子辞行。子贡精通经济,善做生意,他将仁爱、贤智、济世、巧词融为一体,运用于儒商易货之中,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儒商宗师鼻祖。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8个大字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实际上,善待他人,照顾到对方利益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有人说,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每一个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所以说,想成大事,就不能只顾着赚钱。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嘉诚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不管是为了诚信,为了道义,还是为了照顾伙伴,总之,在他们的利益取舍之间,时时可以看见孔子的思想智慧闪耀的光芒。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商场虽然存在竞争,但还是要“以和为贵”。

做生意,就是做人。想把生意做大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孔子所提倡的“仁”人。崇尚仁道,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就能有所得。如果忽视了仁道,抛弃了仁道,违背了仁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也许暂时占得一点蝇头小利,但最终还是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触犯国家法律。

行为只顾自身利益会招致很多怨恨,行为经违反公德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公众的蔑视,行为触犯国家法律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为人处世要轻利而重德,培养好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