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54

第54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 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译 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宋朝王安石说:“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古语说:“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许多人奉为处世成事的良方。

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唐高宗问他成功的秘诀,张公艺挥毫写了一百个“忍”字。生活中也的确是如此。有的人由于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而有的人由于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孙子兵法》也曾经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变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韩信(?~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汉初三杰之一,被吕后采用萧何计谋杀害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也是讲“忍”的。忍,包括对人对己两个方面。对人采取宽容、忍让态度,对己则采取克己的态度。《论语》中直接提到“忍”的地方不多,“忍”主要包含在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恕”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施加给别人。而要做到“恕”,就要“克己”,这就是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么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这都是“忍小事,而成大事”。所谓“小事”,只是相对而言的,再大的事,只要是个人的事,在国家利益面前,都只能是“小事”。或者说,所谓“小事”,都是跟“大谋”相比的,只要比不上“大谋”的,就可以称之为“小事”。

但孔子讲“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迁就。《论语·八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鲁国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却享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因而愤怒地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而当自己的弟子冉有帮助季氏横征暴敛时,孔子大怒:“冉有不是我的弟子,你们(指其他弟子)可以敲着鼓声讨伐他!”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忍呢?

第一种情况,是在与恶势力作斗争时,如果自己力量弱小,处于不利境地,这时要忍。忍的目的不是屈服于恶势力,而是暂避其锋芒,不做无谓牺牲,等待时机再战而胜之。

第二种情况,是在遇到小人的诬蔑诽谤或者纠缠时,隐忍不发,不与小人正面冲突。这样做,也是为了不乱大谋,不使自己陷入无聊的争斗,以免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长远利益,需要自己忍,忍受他人的误解,忍受暂时的困境。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对于今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权力在握、有身份的人来说,对于有钱有地位的人来说,隐忍、妥协并不意味着胆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复仇的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一番话,对“忍”作了很好的解释。孔子说:“君子处世,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屈节是因为有所期待,求伸是要把握时机。虽忍耐受屈,但决不以毁坏节操为代价。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也不会拿原则做交易。这就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尺蠖屈身,是为了前进;龙蛇蛰伏,是为了飞腾。忍,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当忍则忍。但如果忍的结果是背离了目的,那就不能“忍气吞声”下去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到能忍、会忍,忍得合乎道义,一是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善于审时度势;二是要有很好的修养,要有很强的自制力。说实在的,有时一事当前,要忍得住怒火,还真不那么容易。曾国藩说到自己的“忍”功,那是“打掉门牙和血吞”。宋朝人程颐说得好:“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孔子就是这样的既深明大义,又识量过人的“能忍者”。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司马迁如果不能忍受宫刑之侮,怎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的“太史公”?

今天,我们读孔子的教诲,学会在该忍的时候忍,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也有助于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发展自己的事业,使我们免受无谓的损失。

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许多人奉为处世成事的良方。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