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46

第46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 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译 文”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参与这个职务上的事务。”

古人常用直白的语言讲述简单的道理,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样。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君子思不出其位。”两位先贤说的都是一个人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事情。完整地理解这句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在你的职务上把自己做到最好,你就能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做该做的事情,这是中庸之道。

孔子的这句话是对专业化分工的一个说法。人只有专事自己的优势,才能发挥社会的最大效率。不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人,不应该管这个职位上的事。如果他管了,就是越权,不利于人们能力的发挥,并且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理解这句话时,我们不要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位”,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拥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是父亲、儿子、丈夫,在公司里可以是员工、上级、下级,这些都是不同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要求能够认识这些不同的角色,根据需要区分、扮演好这些不同的角色。

在这方面,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有共鸣之处。庄子说:“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尽管庖人不尽职,也不必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代他人行事。”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岂止是道家的庄子,就连法家的韩非子也持相同的观点。他在《二柄》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诫君主要求臣子司守本职,超越职权就该治罪,目的是防止群臣结党营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这个道理,谋士陈平理解得很透彻。

有一回,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有多少诉讼案件?”周勃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年收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连续一问三不知,周勃吓得冷汗直流。

汉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说:“每件事都有主管官员。问司法案件,找廷尉;问钱粮,找治粟内史。”文帝不太高兴,质问陈平:“如果各有官员负责,你这丞相要管什么呢?”陈平回答:“管大臣啊!”

陈平(?~前178),春末汉初谋略家、政治家,辅佐汉王刘邦一匡天,官场谋略老道,远在三杰之上陈平答得爽快: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协调管理各部门官员,使他们发挥所长,尽其本分。文帝很满意陈平的说辞,周勃相形见绌,自知不如,不久便退职。陈平成为唯一的丞相。

周勃脑袋不开窍的地方就在于,汉文帝所问的事情都不是他分内的工作和职责,自己本来不在那些位置上,完全可以不考虑、不了解那个职位上的事务。况且你皇帝不在那些位置上,不也不知道那些事务吗?陈平就不同了,他把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训诫用得很灵活、很果敢,敢于说不知道,并且能讲出道理来,让皇上也难以反驳和责难。

现在,有很多人出于“利己”的心理,偏解了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表现为自私,“本位主义”,“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鲁迅曾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作过这样精辟剖析: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这里的“不要管闲事”也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的,该管的也是要管的,鲁迅自己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了。”

所以,危难时刻的见义勇为还是应该做的。要灵活运用孔子的这句训诫——如果你当时恰好在现场,你就等于在其位,你就要用适当的方式谋其政了,或者报警,或者挺身而出,或者保护好证据,而不能仅仅当个旁观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在其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