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45

第45章 当知后生可畏

“原 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译 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后生可畏”说明孔子的思想并非守旧。

孔子之所以会发出“后生可畏”这样的慨叹,可能跟他曾经在“后生”面前碰过不少“钉子”有关。那么,他究竟碰过那些“钉子”呢?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地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地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了,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孔子顿时无言以对,再次领教了后生的可畏。

对于后生可畏的道理和现象,不但使中国儒家宗师深有感触,而且也使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代大师感到惊异万分。

中国禅宗自一祖达摩开始,传到弘忍大师,已经是第五代禅宗。这天,弘忍大师命众弟子在墙上写偈语,希望能找到第六代传人。最热门的继任人是大师兄神秀,他在墙上写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自以为会得衣钵真传。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这时,厨房里一个带发修行的小火夫看到外面这么热闹,也去凑一下。但他是文盲,就请老居士把大师兄的作品念给他听。小火夫听后直摇头,心想大师兄并未开悟呵!就说:“我也有一首偈颂,请居士帮我写到墙壁上。”老居士睁大眼睛,带着轻视的态度,瞧瞧小火夫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你怎么会作偈?这事情太稀奇了。”

小火夫不想说话,不说就没有人帮他写,只好说了:“你想学最上乘的菩提觉道,就不应该轻慢初学佛法的人。”于是,由老居士代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过来检查作业,顿时惊讶得半晌无语,同时内心也充满无以名状的惊喜——此人悟性极高,足以胜任接班重任。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小火夫所作,于是暗示小火夫半夜来见。此火夫,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大师。半夜,慧能去见五祖弘忍大师,大师将袈裟亲手传给他,并为他说《金刚经》,顿即开悟。后来,他终成一代宗师,对中国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在青年时就已成为传奇人物。三国时期,周瑜18岁就做了三军统帅;霍去病年纪轻轻,就为大汉天朝立下汗马功劳;唐朝才子王勃15岁时,就被授朝散郎之职。

年轻人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年龄资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纵观历史长河,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人之所以能超越前人,一方面是因为前人所积累的经验总是受历史、地理、时间等因素强烈制约的。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他们的许多经验或有成或过时落伍,甚至蜕化变质成生活发展前进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先贤前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哺育了后人,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疑点为自己开拓创新的起点,必然会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作为年长者,不能因为他们现在还不如自己就小看他们。

孔子讲后生可畏,这种以发展眼光看人的观点,非常有价值。曾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趁你还年轻》,歌词大意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人。只是这样的优势和潜力并不会永远存在,如果不努力,到了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也就只能将所有的理想都“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或许,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原因所在吧。作为老年人,不要轻视年轻人。作为年轻人,更应该珍视自己的大好年华,不要虚度了。

当然,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四五十岁这个界线也许可以适当推迟一点,大器晚成者也不是没有。所以,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了在年轻时有所成就的机会,也不要自暴自弃,仍然应该继续努力。尽管中老年人起步比年轻人晚,精力也不如年轻人充沛,但只要努力,仍然有希望有所成就。只要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快乐——奋斗的快乐和追求的快乐。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了在年轻时有所成就的机会的中老年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仍然应该继续努力,谋求大器晚成,只要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