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43

第43章 劝朋友要适可而止

“原 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译 文”

子贡问孔子交友的原则。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朋友有缺点,或做了不对的事情时,该不该直言相告?说了会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如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朋友不接受你的忠告,你是否还坚持劝他?

孔子认为: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另外,孔子也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也。”意思是说,应该和朋友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样做会失掉朋友。

细想一下,这两句话其实是我们处理大部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朋友间是这个理,夫妻间不也还是这个理吗?作为老师,用来处理师生关系,同样也很受用。

孔子与学生交谈时,从来都是温文尔雅,非常谦和。所以,师生之道便是朋友之道。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主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是对个体的尊重。要想让一个人能够真正地进步或纠正错误,要靠个体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别人强制措施。看到朋友做得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

对待朋友的错误或不足,教育的前提是“忠告”,而关键则是“善道之”。劝告的态度要诚恳,不能讽刺挖苦,而要让被劝告的人受用。忠告是要讲究方法的,要合理地、巧妙地、恰当地说出。因此,忠告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光有好心好意,对方未必就听你的劝、领你的情。

孔子回答子贡的交友问题,没有泛泛去谈沟通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直接提出解决朋友间问题的具体方法:朋友相交于道义,坚决树立是非观念。朋友有错,要勇于进言。如果朋友不听从,一意孤行,你就要适可而止,不必坚持己见。这就是孔子懂得变通的地方,也是儒家处世中的中庸原则的体现。儒家所谓的中庸并不是指无原则的油滑态度,而是指行为做事懂得变通,任其自然,懂得审时度势,因时变通,不固执却又合乎自然之道。这不同于常人的庸俗市侩的误解。

孔子的这段话是对人们的苦心劝导,这段话是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两千多年来,许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未必能做到,有不少人就是因为没有做到,不仅自取其辱,还丢了身家性命。

三国时代,当袁绍已经打定主意铁了心要讨伐曹操时,田丰却不知进退,死谏袁绍不可对曹操用兵,并指出了袁绍的一连串弱点。

袁绍对众文武说:“我早就打算进兵许都讨伐曹操,一直没有什么合适的时机。眼下正好赶上春暖花开之际,恰是出兵的大好时机呵!”于是,就跟众文武商议破曹之策。田丰没等众人开口,当即劝谏道:“前一时期曹操攻打徐州时,许都很空虚。那时咱们没去袭击许都,已错过用兵良机。如今徐州已被曹操拿下了,曹操的士气正盛,咱们可不要轻敌啊!不如再好好观察一段时间,等发现了漏洞再乘机夺取。”

袁绍(153~202),字本初,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不善于采纳谋士建议,被曹操击败,郁闷而死袁绍眨巴眨巴眼睛说:“让我考虑考虑。”其实,袁绍考虑什么呢?他不是考虑田丰的建议,而是在考虑怎样反击田丰。他扭头一下子看到了坐在旁边的刘备,心想刘备的家眷在曹操手里,他肯定赞成我攻打曹操。于是,便问刘备说:“田丰劝我固守,你有什么看法?”

刘备说:“曹操是个欺君的恶贼,明公您如果不出兵讨伐他,恐怕有失大义于天下啊。”袁绍一听,马上赞扬刘备道:“你说得太好了。”当即就准备部署用兵之事。田丰一看自己的良苦用心没好使,立马又加以规谏。

袁绍没等他说完,就勃然大怒:“你这等文弱书生就是轻视和害怕用兵,这是害我失去大义啊!”田丰一听袁绍已完全拒绝了他的建议,还不肯停止,进而捶胸顿足地说:“你如果不听我的建议,出兵必败无疑!”袁绍闻言大怒,当时就想把他杀了。经刘备劝止才没有杀他,把他囚于狱中。

田丰的意见不可谓不中肯,本来田丰也是为其江山社稷设想。可是,由于袁绍主意已定,想听的要么是好听的话,要么就是为他出点子如何取胜的谋略。对于反复的阻谏,袁绍初时能忍能容,终于不堪忍受,便下令将田丰关入大牢。

后来,战局果然如田丰所料,袁绍战败而归。当田丰听到狱卒兴冲冲跑来告诉他:“我军大败而回,他定会记起先生先见之明而重用先生。”田丰却叹道:“吾命休矣,因为袁绍外宽而内忌,定会羞于见我,必杀而后快。”袁绍回来后,真的就把田丰给杀了。

相比之下,同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聪明多了,是田丰没法比的。在《后出师表》中自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应该是位硬骨头的好汉。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举国伐吴时,却不见他硬生生非要阻拦。其实,他也知道刘备伐吴必败无疑,但他知道劝也是劝不住刘备的,便在适当劝谏之后,预先做好战败的补救工作。两相对比,诸葛亮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其明智也。

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与部下或者朋友相处,都要恰到好处。如果处理失当,朋友都会变成冤家。人生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劝朋友时要适可而止。

孔子的“中庸”是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是“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处理事情时的分寸感。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的朋友,更要注意。如若不然,以后恐怕连朋友都做不得了!

朋友的错误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对待朋友的错误或不足,帮助的前提是忠告,但劝朋友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