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42

第42章 患难见真情

“原 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

“译 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朋友有馈送,除了祭肉,即使是车马这样的贵物,孔子受赠都不回拜。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相濡以沫的同窗之情、舐犊情深的母子之情、生生不息的赤子之情,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孔子的朋友因为得病死了,不知道是他根本没有亲戚,还是亲戚们都不愿意管,总之,他的后事没有着落。在这紧要关头,孔子说话了:丧事由我负责吧。众所周知,办丧事要花很多钱,尤其是在古代,而且孔子也没富裕过。但是,在平常的时候,孔子的朋友送给孔子东西,哪怕是像车马这样的贵重礼物,孔子接受了,但却不回拜。

这说明了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平常不言谢,患难见真情。平常你送我再重的礼物,我铭刻在心,却没必要假惺惺去回拜致谢,因为我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君子大恩不言谢”。但作为我的朋友,当你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我即使再困难,倾家荡产,也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正如孔子说的:“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不凋落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小故事,体味其中的深意吧!

两个男人结伴穿越森林,突然,一只大熊从丛林中跳出来。其中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安全爬上了一棵树,另一个因无力同这头熊搏斗,便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躺着,像是死了似的。

那头熊只在他头上嗅了一嗅,便像对他是死的感到不满似的走开了。爬在树上的那个男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那头熊好像在你耳边说了什么,它告诉你什么来着?”

躺在地上的男人回答道:“它说,和一个在危险时刻抛弃朋友的人做伴是愚蠢的。”

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这一点无须怀疑。如果一个人身处困境,他的朋友都来雪中送炭,那他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但当一个人遭遇难处,他的朋友却如鸟兽散,那朋友之间的友情当然是不牢固的。人比动物更会伪装自己,把自己的心藏得严严实实,不轻易流露出来。只有在危难之时,才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真面孔。

东晋大将军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问王应:“大将军以前和王彬关系怎么样?你竟然想去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没用。”

王含不听从儿子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深引为憾事。看来,儿子比父亲更会看人,只是儿子屈从父亲的意见,终于误了自己。

古人说:“疾风知劲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一种草还顽强地立着,它叫“劲草”,是一种有用的中草药。交朋友也须交“劲草”类的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人类的共识。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当中你最先想到谁?这时候,能有一两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构建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成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人家失势找上他时,他立即换上另一幅面孔。“但见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很多人曾经感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真朋友何其少,而虚与委蛇,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的假朋友又何其多。对人认识不清就把他当做忠诚的朋友是很危险的:他在危难时刻不仅不帮助你,反而还会做一个落井下石的人。

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蔺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

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

蔺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把你抓起来送回赵国。你不如向赵王负荆请罪,也许能有幸获免。”缪贤觉得有理,就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办,向赵王请罪,果然得到赵王的赦免。

缪贤以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显然没有考虑自己背后的一些隐性因素,比如自己当时的地位、对燕王的价值等。可是,现在他成了赵国的罪人,地位已经变了,交朋友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他贸然到燕国去当然很危险了。蔺相如看问题可谓“一针见血”。

“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败可以考验朋友。”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晋国大夫文子流亡在外,经过一个县城。随从说:“此县有一个啬夫是你过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

文子说:“我曾经喜欢音乐,此人给我送来鸣琴;我爱好佩玉,此人给我送来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我怕他也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

于是,他没有停留,匆匆离去。结果,那个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马,把他们献给自己的国君。

王舒、燕王、啬夫在友与利的选择上都看重后者。在他们眼里、情义二字不值分文,而且会成为自己的障碍。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他们必欲除友而后快。一个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为朋友,不可以等到大事当前再去判断,而应在平常小事中就注意观察,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忠诚的朋友给你带来的是稳定的信任,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他发出求救的信号。将朋友看得很重的人,自身具有一颗善良、正直、无私的心,能将朋友的苦难作为自己的苦难,与朋友同生死、共患难。我们的身边朋友很多,我们不能企盼有什么苦难来考验我们的朋友。可一旦你有危难,你身边的朋友肯定会有离你而去的。在困难面前,很多人丧失了对朋友的忠诚,抛弃了友谊。如果你自己或者别人有这样的经历,你可要远离这种人。

世上的人有千百种,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成为我们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看关键时刻在利益面前的表现。因此,考查一个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在困境里的友情,就可以获得被认知者的真实信息,再通过客观的评价确定是否值得与之交友。

身处困境,朋友都来雪中送炭,这样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遭遇难处,朋友都如鸟兽散,这样的朋友是不可靠的。只有在危难之时,才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