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37

第37章 绝不能犯的四种毛病

“原 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译 文”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全盘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人生处世需要克服四种心理问题——凭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四种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孔子可以不犯,真令人敬而仰之。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地认识并克服这几个问题,那么,落得孤家寡人、山穷水尽的下场就是自然的了,甚至因此而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也不足为奇。总地说来,这四种心理阴影都是人生境界不通达的表现,都没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从而陷入相互间的隔阂乃至发生冲突。

凭空臆测,也叫任意猜疑,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多疑病。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此类的代表人物,人皆称之“一代奸雄”。他经常犯“多疑”的毛病,曾经因为多疑,杀过朋友,杀过同事,杀过下属。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改装逃走,至中牟县被擒。公堂上,曹用言语打动县令陈官,使陈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曹父之故友吕伯奢,盛邀曹、陈至庄中款待。曹闻得磨刀霍霍,误以为吕存心加害,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我们熟知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即出自此事。

我们常讲谣言害死人,一点也不错。谣言一方面是别有用心的人捏造出来,用来害人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自己的随意猜测和误解。如果你对手下很信任,从不怀疑,那么,别人说什么谣言也不重要,反而能坚定你用人的信心。但如果你本身就摇摆不定,对人持怀疑之心,那么,谣言的出现不是正中你下怀吗?

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塑造为多疑、奸诈的形象,故人们称之为奸雄中国有句古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实在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真正英雄人物的成功,是不可能建立在患得患失、防人疑人、不重用他人的基础上的。正如古话所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不要全盘肯定,就是要人做事不可死板教条,不通权变。做事有规律可循当然最好,但不是所有的规律都适用于全世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瞬息万变、百般流转的大千世界,如果还是死板教条一根筋,不通权变,不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话,必然陷入生存困境,处处碰壁。

赵括和马谡头脑聪慧,能把先人传下的兵法阵式背个滚瓜烂熟,但在行动上却是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灵活运用,依势而治。结果,一个是长平战败,42万将士被坑杀;一个是失守街亭,毁了西蜀,自己也弄得身首异处。

所以说,“教条主义”要不得,不懂得变通的人,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还有些人固执己见,只喜欢听好话,喜欢那些俯首帖耳的人。这就很可怕了。因为一味生活在自己想象的小圈子里,一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知进退,必然将自己与外在的世界隔绝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那样的后果很难想象。对自己而言,成就的是狂妄无知、自高自大;对国家而言,则是以天下为一己之私,成就的往往是暴君、贪官污吏。

最后,我们谈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孔子反对的是那些一心只为自己、自尊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沽名钓誉的行为和思想。一个人如果始终以自己为中心的话,那就很难理解和尊重别人,体贴万物自然,那就必然会犯前面三者的错误。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情绪下,人们往往会不择手段。于是,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类的把戏便会层出不穷了。因此,孔子强调不要太自我化的问题,就是说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防止由此造成的自私狭隘、偏激固执等错误倾向。

不凭空臆测,不全盘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对照一下你自己,这“四毋”,做到哪些呢?我们要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基本上就能避免重犯人生中的大错了,也就能不断进步乃至成功了。

人生处世需要克服的四种心理问题:凭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都是人生境界不通达的表现,会使人陷入相互间的隔阂乃至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