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38

第38章 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原 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译 文”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同谄媚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使坏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害。”

通常人们以“有缘”来解释自己所交的朋友,但其中又隐含了被动与无奈的心情,尤其在“求一知己而不可得”、“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的时候更是如此。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及主动被动中结交了不少朋友,那么要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呢?

孔子的建议是:先分辨益友与损友,再决定亲近或疏远。分辨的原则很清楚。“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是益友。简单说来,应该具备“正直、信实、多闻”三项条件。

引申而言,“直”是指朋友对自己直言不讳,像镜子一般,使自己经常得到警惕,不敢胡作非为。这是畏友。如果一生没有畏友,那么自己可能骄矜自满、故步自封,无法善度人生。所谓“以友辅仁”,即是此意。“谅”可以引申为体谅,当天下人都误解我的时候,朋友依然信任我,了解我的苦心,明白我的抱负。正所谓“知我者,为我心忧”,即使我不慎犯错,他也将宽容待我,鼓励我继续努力。“多闻”并不指学问高低,而是指浓厚的求知兴趣,并且对许多事都有特定的看法,谈起话来互相启发。多闻则视野开阔,心境提升,常以新奇眼光看待一切,平添人生许多快乐。

让我们来看看齐国名相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故事。

鲍叔牙年轻时与管仲交往,彼此奠定了深厚的友情。两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多分得到的利润。因为管仲穷困,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国君王建立霸业。管仲当公子纠的师傅时,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对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就只剩下小白与王兄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会被折磨致死。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不如自己先自杀。”

管仲(公元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鲍之交历来为后世称颂管仲一笑了之。他说:“如果小白要杀我,当初我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既然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出人意料的是,齐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也没有想到。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齐国宰相,这与好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鲍叔牙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管仲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不仅屡战屡败,而且还做过逃兵,鲍叔牙不认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于是,天下人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鲍叔牙不愧是管仲的好朋友,称之为“知己”一点也不过分。“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鲍叔牙把“直、谅,多闻”这三个益友的基本条件全占了。难怪他和管仲之间的友情故事能为大家津津乐道,并且流传千古,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益友,不交损友。交友之道在于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交人以善而损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就是损友,交往久了,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便辟”是指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不会体谅别人。“善柔”是指习惯于奉承及柔顺的态度,缺乏正直的精神。“便佞”则是口才甚佳,言过其实,不愿认真求知,即使表面上看似多闻,其实只是道听途说,以耳代目,并无真正见识。对照而言,便辟的人不易做到“谅”,善柔的人缺少“直”的勇气,便佞的人则是伪装的“多闻”。

深一层反省,可以思索:第一,何以在交友时要求“直、谅、多闻”呢?因为个人在气质、志趣、意图、行动各方面都可能偏差犯错而不自知,这时需要有人以平等互动的立场与自己切磋琢磨。第二,自己是否也能成为别人的益友呢?当然可以,但是条件相同,也是“直、谅、多闻”。朋友相遇固然需要缘分,但若想彼此成为益友,则不能依赖缘分,而须谨慎考虑孔子所提示的原则。

孔子说的交友、择友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为人之道。当人们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择友的原则,而力戒与那些“损者”为友的时候,事实上也在为自己、为对方确立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自己在道德上努力做到正直、诚信,并且不断追求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朋友的认可,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益友难交,更显得可贵。多交益友,少交损友,才能真正从朋友身上得到进步和快乐。益友志同道合,可以让你有所借鉴,对你有所帮助,能在关键时刻扶你一把。交友不能不慎重,要有所分辨才能交上益友。

交友要先分辨益友与损友,再决定亲近或疏远。择友之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为人之道。当你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择友的原则,而力戒与那些“损者”为友的时候,事实上也在为自己、为对方确立了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