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34

第34章 原则要坚持,策略要灵活

“原 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译 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孔子一只熟小猪。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他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他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能叫仁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智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读《论语》不能不体味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求仕、官禄、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诸方面,以及政治制度改良、历史人物之评判等领域。研究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对于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能左右季氏的决定,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季氏大摆筵席宴请士人。刚办完母亲丧事、腰上还系着孝麻的孔子,为了证明自己士人的身份,戴孝前往参加季氏的宴会。令人很不愉快的是,当时阳货把守住宴会大门,看到孔子竟然也想参加宴会,便哼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可没宴请你呀!”孔子吃了个闭门羹,非常郁闷,但也没办法,只好回家去了。回家之后,孔子更加发奋学习,很快就成了学识渊博、闻名遐迩的名人。在大家都开始敬重他的时候,阳货又厚着脸皮跑过来巴结。

孔子根本就不理他这一套。于是,阳货送给孔子一只烤乳猪。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人,如果士人没有亲自在家领受,就得回拜还礼。孔子也很聪明,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回拜,这样既守了“礼”,也没得罪阳货。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俩不巧在路上碰到了。阳货自问自答,要孔子出来做官,其实就是想要利用孔子的名望。孔子如果当面拒绝了,肯定是给阳货难堪,或许还要面临杀身之祸。于是,孔子就敷衍了他一句:“好吧,我准备做官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而是早早离开鲁国了。

在这件事上,孔子给我们一个启发:有原则,还要灵活,这正是变通之术。同时,也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正如孟子对孔子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从速则速。”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规定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干。”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采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这也是“有原则,还要灵活”变通之术的具体表现。

孔子一生遭遇险境与侮辱,却每次都能死里逃生,并化解侮辱为动力。归根到底,还在于他不死要面子、不死板,是一个极懂得变通的人。

拜胙遇途。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有一次,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管肉的来路不明,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是怎么搞来的,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授儒学,不然就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了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为什么学还——”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那与无理之人约定就不必认真了。”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风。但是,不该讲、无条件讲的时候他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谓达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绝佳统一。所以,他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匡人解围。孔子过匡邑,遭到匡地人的围困,最终得以化解。他一生遭遇很多险境,都灵活变通地化解了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变通,并运用变通智识摆脱了各种不利局面,取得了种种成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所以,有时候来一点须臾周旋,应付应付也未必就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须臾周旋,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我们运用须臾周旋的智谋去对付邪恶者,并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赞赏的事了。

变通之法就像古语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势必会落伍,甚而处处碰壁。反之,一个人能够识时务,当随就随,遇事善于灵活变通,择势而为,他必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只有善于变通、勇于择势而为,才能更好地适应于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对人们智商要求越来越高的伟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需要。

有原则,还要灵活,这正是变通之术。只知道坚持原则,而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