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17

第17章 发自内心的孝最真

“原 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译 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儿女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有了事情,由年轻人效劳,有了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仅仅做到这样)就可以认为尽孝道了吗?”

孔子对人情冷暖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与子夏谈论孝道时,告诫子夏不要以为替父母做点事或者弄点美味就算尽孝了。用现代话讲,就是别以为我们每个月给点生活费,或者花钱雇个保姆来照顾老人,或者节假日送给老人一堆东西就算孝敬了。尽孝远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孝敬老人呢?孔子说的“色难”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一贯真诚地、和颜悦色地侍奉老人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难做到的。

为什么真诚、和颜悦色地侍奉老人最重要呢?因为对人来说,其生活幸福与否往往最终取决于他的精神感受,而不取决于他的物质感受。我们细心体会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没钱的人往往会憧憬好的物质享受,而一些有钱的人对于物质刺激往往渐趋麻痹。他们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都因为局限于物质享受而普遍缺乏幸福感。物质享受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犹如黄梁一梦,总是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患得患失的两难困境。而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我们又总可以看到,一些人无论物质贫穷与富足,整天都是乐呵呵地在享受生活。

由此可见,精神问题是关乎人生幸福的一个大问题。只有那些精神富足的人才会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和颜悦色地待人自然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远比那些物质刺激有效、持久得多。对父母尽孝尤其应该如此。孔子甚至认为,这比为父母干活或提供美食更重要,因为它带给父母的是心灵上的巨大安慰与舒畅。

陈毅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寄回家书,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他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陈毅的弟弟家中。陈毅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浸湿的裤子。母亲担心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裤子藏起来。

涤亲溺器。北宋黄庭坚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坦白真相。

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再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他又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虽然重要,但真正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有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天两天还好说,一月两月忍忍也过了,如果是一年两年呢?想想就觉得困难重重了吧。如果父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儿女心中再孝顺,有时也难免流露厌烦的神色。此时,父母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陈述:一方面,因为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而心中难过;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

一些现代人在社会和自身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往往疲惫不堪,且充满种种铜臭的味道。他们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功利和麻木,结果往往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于是,亲情往往被物质与金钱取缔,善良与真爱的笑容被埋没。由此来看,孔子说和颜悦色难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心中孝,态度敬,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做得还不错,但容易不自觉地抱着一种“我做得已经不错了”的心理,无形中给父母以不好看的脸色,以“孝”来折磨老人的心灵,增添老人的负疚感。这种做法,往轻了说是一种不纯的孝,往重了说也是一种“恶”。

有人问王阳明:孝,是不是一定要讲求冬则温、夏则凉?他回答:一个人只要有颗诚孝的心,冬天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自然就会去想办法。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发自内心的诚孝之心。至于如何做,要看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社会时代,这个就不能要求一致了。所以,古人说“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幸福快乐与否,往往取决于精神感受而不是物质感受。一贯真诚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让父母的心灵得到安慰与舒畅,远比那些物质享受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