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18

第18章 行孝要尽早

“原 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 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时记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寿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寿高而有所忧惧。”

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关于亲情的具体而入微的论述,因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亲情、讲孝道的人。

孔子3岁丧父,因其母非明媒正娶,族人葬其父时,不让孔子母亲参加。孔子后随母迁居曲阜。孔子20多岁时,母亲逝世。依照当时的礼俗,夫妇死后应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父亲葬在何处,便将母亲棺柩有意停放在“五父”这个地方的交叉路口,以引起人们注意,自己好打听父亲的葬处。后来,从一位拉车人母亲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的葬处,才将母亲棺柩移过去,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按古时的风俗,葬人不能堆土起坟。孔子却破例在父母合葬处堆了高坟。他说:“我孔丘命运不定,是四处漂泊之人,不可以不在父母葬处做个标志。”合葬后,孔子回到家中,听后来的家仆说,暴雨倾盆,坟塌了。孔子不禁泪流满面,叹道:“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坟的啊!”……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对于父母的年龄,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又增了一岁,子女应当既感到喜悦又心怀惧怕。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大家反省一下:你是否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呢?你尽到孝了吗?

《韩诗外传》记载了一个劝人及时尽孝的故事。

孔子到齐国去,途中听到有人哭泣,那声音非常悲哀。孔子对他的家仆说:这哭声悲哀是悲哀,但却不是丧亲的人的悲哀。驱车上前,刚走了一段,看到一个和常人不一样的人,那人抱着镰刀,带着生绢(表示守孝),哭的声音并不悲哀。

孔子下车,追上他问:“您是什么人?”回答说:“我是丘吾子。”孔子问:“你现在不是为了丧亲的原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失去了三样东西,自己发现得太晚了,后悔哪里还来得及。”

孔子说:“您失去的三样东西,可以告诉我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隐瞒。”

丘吾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很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来了,失去了我的双亲,这是第一失。我长期辅佐齐君,但他骄傲奢侈,失去了很多人才。我为臣的节气没有实现,这是第二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 现在都分离而且断绝了联络, 这是第三失。树想要停下来但风却不停, 儿子想服侍父母但父母却已去世。不再回来的是时间, 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现在和您告别, 就去投水而死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大家记住此事, 这足以作为戒律。”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中辞学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达到三成。

每个人都熟记自己的生日。除了自己的以外,日常生活中,肯定还记着朋友、同学、老师、上司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我们能够提醒自己去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祝福。可见,过生日已渐渐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我们中有许多人却不大能说得清或记得住自己父母的年龄与生日。有人说:人是一种习惯于忘恩负义的动物。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却也算得上是有感而发了。

比尔·盖茨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有一个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吃惊的是,比尔·盖茨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其实,我们的许多遗憾与悔恨往往就源于自己对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们对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则总是充满渴望和关注,并且孜孜以求。“得到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它使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新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自身所拥有的更宝贵的东西。试想一下,这世上可有比父母之爱更无私伟大的情感吗?

也许,只有在遇到亲人突然变故时,比如生了重病、故去,我们才突然感觉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对我们曾经因忙碌淡忘的亲情而深深地自责。

有一个成功人士,正当他功成名就时,她的母亲却去世了。母亲临终时,他因为一笔生意在外地,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个成功人士的悲痛心情,我们不难想象。自己的事业是成功了,可最亲爱的母亲却不能与自己分享成功的喜悦。自己每天忙于事业,从一地到另一地,飞来飞去,可极少有时间陪陪孤独的母亲,同她唠唠家常,也为她梳梳头……这时,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弥补这亲情的失落了……父母每年都给你过生日,但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现在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幡然醒悟,还是来得及的。记住:对谁不好,也不能对自己的父母不好;谁跟你再亲,也不如父母跟你亲。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不抓紧时间尽孝,留给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责,还能有什么呢?

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新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自身所拥有的更宝贵的东西。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弥补亲情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