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36

第36章 知可为而为之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 ——《老子·第七十四章》

代替木匠而又不懂木匠之艺而乱砍斫,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才可以考虑帮助别人,否则就是稻草人救火,自身都难保。也就是说,要知可为而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中庸》里面曾经提到“三达德”,所谓的“知、仁、勇”。它们排列的顺序是很有意义的,“知”应该是最重要的,没有“知”的仁或许是愚人之仁,没有“知”的勇就只能是匹夫之勇。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联系上下文再来读毛泽东引的老子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民众不怕死,你拿死来恐吓他们,是徒劳的;二是说,你一定要拿死来恐吓他们,只会适得其反,就像不是木匠的人替木匠砍木头,是要伤手的,是要受惩罚的。

也就是说,帝国主义是知不可为而为,最终只能是碰一鼻子灰。如果当时的帝国主义者读过老子的“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这句话,最后恐怕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有人问:“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品位、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淘宝,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可见,知可为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碰得满鼻子灰,酸溜溜的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人开创事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做不来,不要勉强自己。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不知深浅,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而是从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做出判断。当别人替他拆穿西洋镜的时候,他才不得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龟兔赛跑以后,乌龟总是洋洋得意,兔子却一直沉默不语。乌龟却不管兔子的感受,做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过了几天,重塑形象的乌龟给鹰王递上呈文,要求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高攀什么职位?”

乌龟说:“请教我飞翔吧!只上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穿过大气层,翻飞在太空。在那里,我看太阳、月亮,还有成千上万的星星。我还可神速地降落,逍遥自在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城市,在短短的几天中饱览所有风光!”

鹰王嘲笑乌龟的荒唐,奉劝他知命守分,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可乌龟却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飞行的本领教他。

鹰王无奈,只好抓起乌龟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看你怎样飞翔!”说着鹰王爪子一松,乌龟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乌龟”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生活。乌龟因为在龟兔赛跑以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誉,便飘忽忽不知所以了,结果,代价是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