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37

第37章 心动,更要行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产生于每一捧泥土。千里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走出来的。

智慧伟大的老子用这几句话对质量互变做了形象化表述,尤其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勉励人们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把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努力。只有量的积累突破度时,才能出现质的飞跃,才能升级递进。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也就是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目标”这个“道”必不可少,但不能为了“道”而去论“道”。关键是行动。

有了想法,就赶快行动。不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动手,到那个时候,可能为时已晚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愿意采取有目标的行动,不会只是空想。

人生的种种遗憾,常常是缺乏行动造成的。若不把握时机,即时行动,就无法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有个中年男子,20年前,他进入了银行工作,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工作两三年后,因为银行工作缺乏弹性,他有了换工作岗位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生活压力。于是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薪水,还是忍一忍吧,过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他有了孩子,家庭花销更大了。他又告诉自己:“再熬几年吧,等孩子长大了,我再离开。”

10年后,孩子是长大了,但供孩子上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他只好宽慰自己:“没关系,生活就是这样,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我所有的梦想都快摧毁了。退休后,我至少不为工作烦心了,到那时,可以陪太太到处走走……”

退休之前的一天,他去逛商场,看到一套喜欢的西装,想买下它。但一看价钱,大吃一惊,居然要1600元。心想:“算了吧,反正家里还有西装,退休后何必穿得那么好呢?”于是,他继续逛街,又看到一件喜欢的纯羊毛背心,但售价是4300元。他随即转变念头:“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何必再浪费呢?”

生活中,许多人眼高手低,一心期望自己当上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干成一番事业。这种画大饼式的空谈,又有什么用呢?心动不如行动!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时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小人物的通病。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清华精神”的核心是“务实”,清华人奉行的准则就是“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当我们在评估自己的愿望时,务必要懂得活在当下,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个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行动的人,那么,你的理想充其量只是海市蜃楼。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不要怕失败,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班,飞机在99%的时间都会偏离预定的航道,但这些飞机大都会准时到达,就是因为他们会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