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18

第18章 不要苛求圆满

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二十九章》

万物,有前行则必有后随,有吸入则必有呼出,有强盛则必有衰弱,有上升则必有跌落。所以圣人要放弃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

老子认为,正如自然界有前后、强弱一样,人与人之间有亲与疏,高和矮,愉快与矛盾。所以,对他人不可有太多的、过分的要求,人与人之间总有一定的交往限度,无论什么关系,都不可以要求对方太多,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1)对朋友不能太苛求

找一个帮手很容易,而获得一个朋友很难,这两者的价值是不相同的。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虽然友谊的内涵变得丰富、深刻,但朋友的重要性仍然十分明显。

法国罗曼·罗兰说:“友谊是毕生难觅的一笔珍贵财富。”你可以广结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与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与接受是两码事一样。

如果对朋友充满了苛刻的态度,求全责备,便很难交上真心的朋友,试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2)对爱人不能太苛求

一位七旬老人一生孤独地流浪。路人问他:“为何不娶妻成家?”老人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路人反问:“那你流浪这么多年,就没遇到一个完美的女人?”老人悲哀地回答:“我曾经遇到一个。”“那你为什么不娶她?”老人无奈地说:“因为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迟迟没有结婚的青年男女并不是因为贫穷和丑陋,相反,多半是既有事业也有美貌。他们对自己苛求完美,同理,他们对自己要找的爱人也苛求完美。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这给他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令他们眼花缭乱。

人人都在空虚世界上行色匆匆地追求着各自的完善,却不知所追求的绝对完善根本就不存在,反而在寻找绝对完善中被尘埃淹没,在无谓的奔波中忽略了许多珍贵的东西。而梦想的完善,一辈子也未能到,留下的只有遗憾。

(3)对婚姻不能太苛求

两个人共同生活,都会遇到一些矛盾,心理健全的人可以承受住一般的争执而不会产生情感的裂缝。但长期的苛求,吹毛求疵所产生的压力,常常会拖垮双方。

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找出症结所在,并且引导它们发泄出去,这是消除性格中苛求成分的最好方法。以吹毛求疵的方式来发泄,只不过是火上加油而已。

以苛求的眼光环视婚姻,任何人都没有幸福;以苛求的眼光看待爱人,任何人都有缺憾。苛求的人看不到生活的乐趣,苛求的人得不到家庭的幸福。那么,有什么补救的方法?以下是可能对你有益的建议:

要求别人的时候,先问自己:我的要求合理吗?我自己是不是已经拿到一百分?当对方变成我的一百分时,我真的会快乐吗?为了这完美的一百分,彼此又得付出多么昂贵的代价!

不要试图让别人变成什么样子。一对情侣或夫妻,很多时候需要一种包容,因为对方永远也不会变成你需要的那个样子,就像你也永远变不成对方所需要的那样一样。即使变成了,另一个人的思想随着阅历的增长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想办法使用温和的方式达成目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做重大决定,克制自己不要用暴力或强制的方式达成目的。

(4)对公平不能太苛求

人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而有些人总是“利”字当头,什么亏都不能吃,什么便宜都想占,自己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脸不红心不跳,别人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记恨一辈子,看别人时戴着显微镜,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总是网开一面,另当别论。这样的人怎么会招人喜欢?这样的精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十分实用,实际上正是做人的一大禁忌。

(5)对结局不能太苛求

完美主义者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力求不存缺憾,哪怕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不肯放过。却不知要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做过了头,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

我们逃脱不了不完美的纠缠。有时,我们觉得活得很累,这正是因为我们企图躲避这种纠缠。我们想使一切变得周全,既要师长满意,又要自己自由;既不想触犯同事,又想洁身自好;既想得到一份报酬合理的工作和漂亮的爱人,又想去天边云游,享受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寂静。我们气喘吁吁地走在人生路上,没有学会拒绝。不会正视指责,不敢背叛某些应该背叛的原则。我们活在别人的眼里,很少想到自己,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我们强求完美,因而违背了不完美的客观性,变得无所适从。甚至,我们要求诸事皆以大团圆为结局,这个想法就苛求是人的性格中的不良成分,但苛求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一个人的境遇。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上的挫折,离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那么遥远,于是变的急躁、不满,最后发展为苛求。

放下就是快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二章》

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声音喧嚣令人听觉失灵,五味错乱令人败口。奔驰游猎令人心狂,宝货稀有诱人盗窃。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有所放弃从而才有所获取。

清朝的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处事》中说:挺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快乐总在放下后”,这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孔子一心求仁义、传礼仪,让天下百姓都讲求仁义、懂礼仪。然至五十一岁,仍未实现自己的想法。为此,孔子心理仿佛有个结,并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一日,闻老子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话说到这里,孔子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有一句话叫:“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大意是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而人死了倒是其次呢。说明一个很悲伤,心如死灰了,那还有什么生气可言。但我们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心如死灰?一定是心灵受到莫大的刺激,而自己又想不开,对这件事情总是耿耿于怀,放不下。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捆住,心之将死,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

是啊,放下就是快乐,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我们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有人可能会为一点得失计较争执,甚至拼得头破血流。更有人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沦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像一只蚕,用厚重的丝把自己给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反而可以转换为海阔天空。

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自然轻松地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无憾无悔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心灵上的轻松,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是你的心境!

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面对日益繁华的物质世界,太多迷人的诱惑,对名利、物质、情爱能看破放下的人,不能说没有,只是少得可怜。

“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这时,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但为什么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担心遭到别人的暗算,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快乐又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的善举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放下是一种幸福,放下更是一种境界。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一个华丽的转身,留下的是绵长的回味。放过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其实,像富翁一样成天被名利缠身的人很多,他们总是心事重重、阴霾不开,那样又谈何快乐?富翁最终放下了重担,得到了解脱,同时也得到了快乐。而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心甘情愿地放弃本属于自己的名利呢?

人们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人们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人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以及一切的不快乐,都和我们的要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著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上了。

其实,人生的悲哀之处莫过于太拘泥于一点。而为了这一点,我们又错失了很多风景。其实,成功并不是赢取了某一次,成功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追求下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