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子人体生命科学
34438300000091

第91章 老子用古“爭”字表示气功的原动力

老子在“总结”道经第5章指出:“不上贤,使民不爭”。这里的“爭(简体作争)”,就是指腹腔容积扩大出现负压时所引发的膈肌曳引力。练功者利用这种膈肌曳引力作为开展气功活动的原动力,为各种气功活动提供动力源泉。

前已言及,曳引力是膈肌的舒缩活动引发产生的。这种曳引力产生在胸腔时,成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肺鼻呼吸运动的原动力。而产生在腹腔时,虽然对协助大便等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能量都白白消耗在腹前壁和腹侧壁(俗称肚皮)的意义不太大的张缩运动之中,真可谓是“大材小用”,对人体的宝贵能量是极大的浪费。老子科学气功就是将这种宝贵的能源,即膈肌舒缩活动所产生的曳引力,应用于气功的修炼,使它成为气功的原动力。这种做功的方式叫做曳引做功,这种做功的原理叫做气功曳引做功原理,在老子科学气功学称作“争”。

从字形分析可以看出,“争”繁体作“爭”。“爪”和“壬”是人的两手,“亅”是双方争执的东西,表示两手正在用力曳引做功。所以,《说文解字》注曰:“争,引也”,“引,开弓也”,引申为做功。这一意义应用于气功科学,就叫做气功曵引做功,其曳引力就是气功的原动力。我国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古汉语字典《说文解字》,其中有许多字词的笺注,常含蕴着气功的内容,致使古今一些不谙气功的学者和教授,往往无法完全读懂字典中笺注的内容,“争”就是其中字例之一。“争”。古今字义显著不同。今义“争”指力求获得或达到,引申为争辩、争执、竞争。而古义“争”意为曳引、牵引。“争”在老子气功学中就叫做曳引力,是结合现代人体结构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原理来看,这种气功“曳引做功”的原动力来自人体的膈肌舒缩活动。

膈肌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介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使人体两大体腔——胸腔和腹腔,被分隔成为两个密闭型的装置。隔肌的舒缩活动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膈肌舒张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做曳引力。它被传递到具有张缩特征的肺,使肺容积扩大出现负压,造成压力相对较高的大气通过鼻、口、气管流入压力较低的肺泡,出现肺吸气。膈肌收缩时圆顶上升复位,胸腔容积恢复原状,肺负压消失,出现肺呼气。与此同时,位于隔肌下面的腹腔,同样受到膈肌收缩活动所产生的“曳引力”的影响。当膈肌收缩圆顶上升复位时,腹腔容积扩大,产生与上述胸腔内相等的力。是否可使作用于腹壁的“力”稍稍地离开腹壁移向另一个作用点,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练功发现,只要采取意守腹腔不同体位的方法,并在呼气时稍稍延长一些呼气时间(约延长0.2秒—0.5秒之间),同时用意念控制,勿使腹壁内缩,这时膈肌的曳引力就变成修炼气功的原动力。这种力可以成为开通经络穴位和体呼吸的原动力,可以用来向自然界摄取特殊营养素,可以推动气功态下的人体功能运动。这种由膈肌的舒缩活动产生的力叫做曳引力。利用曳引力进行气功修炼称作:“气功曳引做功”。这就是老子创造发明的气功曳引做功的原理。

清段玉裁对“争”有精辟的阐释。段云:“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这一注解很适合于阐明“争”在气功学中的意义。因为清新的空气(特殊营养素),就是练功者用自身的曳引力向自然界“争”来的。这一注解确切地说明,用自身的膈肌曳引力作为气功原动力,可以将自然界的清新空气,“引之使归于己”。

膈肌舒缩活动所形成的曳引力是气功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的意义和作用,丝毫不亚于人类的肺呼吸运动。气功曳引做功原理的发现,使中华气功走出神秘的怪圈,踏上了气功科学化的轨道。老子把“争”放在三大练功要诀之首,充分说明它在气功修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