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子人体生命科学
34438300000039

第39章 “胎息”之我见

后世道家气功有“胎息”一说。历代气功界对“胎息”推崇备至,有人将“胎息(又称龟息)”妄称为“过去未来诸神仙天仙之要法”。可见它在气功界的地位,绝不等同一般。

但是历代道家气功文献,说不清什么是“胎息”,不知它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因此常用一些个人的片面感受阐释胎息,从而造成了气功概念上的严重混乱。

如《中国气功大成》的观点是:“胎息是一种炼气的高级境界,如胎儿之在母腹,不见呼吸往来,却有内气潜行”。“不见呼吸往来”易令人发生误解。人岂能无呼吸,一旦呼吸停止,生命就将宣告结束。而事实上气功人仍在呼吸,不过是用穴位体呼吸替代了肺鼻呼吸罢了。“却有内气潜行”的“内气”是什么,“内气”来自哪里,如何产生,都不清楚,概念十分模糊。所以这后一句话如果改为“不见肺鼻呼吸往来,却有穴位体呼吸的内气潜行”,似较妥。

又如《中国传统气功学词典》将“胎息”列为内丹术术语。云曰:“古代丹家认为此时丹田内已结‘胎’(内丹),后天之口鼻呼吸已停止,生命仅靠丹田内之微弱起伏维持,类似胎儿在母体内的脐带呼吸”。这话说对了一半,“口鼻呼吸已停止”是事实,但事实的另一半,即穴位体呼吸被说成“内丹”、“结胎”、“类似脐带呼吸”,却全都说错了。练气功根本不可能结丹结胎,脐带早已剪断,何来类似的脐带呼吸!

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气功大成》和《中国传统气功学词典》所说的“胎息”,其实它们所要表达的就是完全穴位体呼吸,但是由于脱离了人体生理学的科学理念,堕入神仙观念的误区,所以无法得到正确的表达。

至于某些其他古代气功文献,对胎息的误注误解更是层出不穷。略举如下:

一曰闭气。如《东坡全集》:“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眇绵洸漭,无卓然近效。”《中山玉柜服气经》:“待出息尽,欻然闭之,更勿令出。……若依此术修炼,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这些著作都是将练功初级阶段的闭息,误认为胎息。

二曰调息。如《李真人胎息诀》:“若常常调息,不出不入,久而在于丹田固守,在之者名曰真胎也,道必成矣。”将初学者的调息和气沉丹田,误认为胎息。

三曰抱守精气神三关。如《何仙姑胎息诀》:“夫胎息者,须存神定意,抱守三关者,精、气、神也。”将存神定意及精气神误认为胎息。

四曰炼气凝神。如《达摩禅师胎息诀》:“夫胎息者,炼气定心是也。古人云:气定心定,气凝心静,是大道之要,又名还丹。”将气凝神定的练功要领,误认为胎息。

五曰神气相合。如《逍遥子胎息诀》:“性命者,是神气也,阴阳也,离坎也。久而行之,结成圣胎,真胎息。”《脉望》卷四曰:“自然铅汞相投,名为胎息。”都将神气相合,坎离交媾的功法功境误认为胎息。

六曰守中宫。如《李仙姑胎息诀》:“黄庭者,乃中宫也。若常守于宫,精气不走,此乃真胎息也”。将意守中宫误认为胎息。

上述种种说法,有的是以偏概全,有的是以低级功法冒充高级功法,长期以来,在气功理论上造成严重的混乱,对气功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笔者认为,今后应以完全穴位体呼吸替代“胎息”这一概念。理由:

1、完全穴位体呼吸是由低级到高级自然发展而成的。使用“完全穴位体呼吸”能真实地反映形成这种高功夫的全过程。

2、完全穴位体呼吸这一概念界定明确,表示肺鼻呼吸暂时停歇,而人的呼吸依旧存在,不过是以穴位体呼吸替代肺鼻呼吸罢了。人仍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仍能维持高质量的生命,不会造成误解。

3、阐释科学,可以防止神仙观念和宗教迷信的产生。今后不可能再被授以天仙、神仙、菩萨、大佛等迷信称号,使广大群众免受欺骗。

4、完全体呼吸是产生“定而有识”功能态的生理基础。使用“完全体呼吸”这个专门名词,能表示修炼者已进入“定而有识”功能态的高级练功阶段。

5、可以防止以低级功法冒充高级功法。有些人连不完全体呼吸还未炼成,就误以为自己已炼成了“胎息”。这种情况今后就不会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