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那点心事
34404000000006

第6章 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很多男士爱逞英雄,喜欢大包大揽,其结果往往令自己陷入尴尬之中。在与人交往中,尽管我们有很大把握,但也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绝对”往往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所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些,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一位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张口说道:“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反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哑口无言。

很明显,这位年轻人就是把话说得太绝了,才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相信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毋庸置疑,明明白白说话,的确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若是把话说得太绝对,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但凡有心思的男人,说话时必然会为自己留有余地。因为他们知道,话一出口,覆水难收,为了防止落人口实,他们大多会赋予语言一定的弹性。

所以说,我们说话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尤其是在别人向我们提出请求或是征求我们的意见时,请务必多使用间接、含蓄、模糊的词语,以避免出现过于绝对导致的尴尬,或是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某家居公司销售部经理在对新产品进行市场预测时,总是先召开部门会议,并经常叫上其他部门共同讨论。

一次开会,销售部新来的两名职员陈诚和肖亮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初步受到部门经理乃至公司高层的好评。二人似乎有点得意忘形,在做进一步阐述时一再强调,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销售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销售部经理当即要求他们拟定出一份详细的销售计划书,声明公司一定会认真考虑。听闻此言,陈诚和肖亮更是喜不自胜——作为公司的新人,能够得到部门经理如此的重视,岂不预示着自己日后定能平步青云?

然而,新产品上市后,销售情况一路红灯,这令销售部经理大为光火。最后,公司决定重新制定销售策略,在追究问题相关责任时,陈诚和肖亮自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但表现不成,还险些丢了工作。

其实,与陈诚、肖亮有相似遭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占少数。究其根由,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好说话的尺度,给别人留下了责难的把柄。试想,如果陈诚、肖亮在阐述完自己的想法以后,不去强调“一定”,而是谦虚地补充一句:“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个人想法,还是要各位领导来决定。”是不是就可以巧妙地把责任转移给在场的各位领导?因为最终拍板的是“各位领导”嘛。

“话不说绝对”也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拒绝策略。这样,既给对方保留了一点希望,同时又不会使我们显得太不近人情,可以有效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

例如:当有人向我们提出某一请求时,倘若力所不及或是把握不大,不如这样对他说:“我一定会尽力而为,但”如此一来,便可进退自如——事情顺利,皆大欢喜,对方自会对你“感恩戴德”;事不如意,亦非我辈食言,因为我们已经有言在先。

最后提醒大家:话不说绝对,这里有个尺度一定要灵活把握。该明确时就要明确,否则就会显得你缺乏自信;该模糊时则一定要模糊,否则便很容易将自己“装”进去。当然,这具有一定的难度,效果如何就完全要看你的判断能力了。

总而言之,请一定记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切不要信口开河,妄下定论、妄作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