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44

第44章 认同性别角色,提防性别偏差

孩子都是属于一定的性别,可是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这就是性别偏差。如果孩子很小,父母不必为此担心,因为孩童时代的性倾向是没有定型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对孩子进行性角色教育,及时加以矫治,不管孩子的性角色偏差多么严重,都是有可能纠正的。

由于小时候的家庭缺陷或教养方式欠妥,有的孩子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性别角色就可能产生偏差。例如,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幼儿,由于缺少男性榜样,会出现对女性的爱好倾向和行为。再例如有的男孩与母亲,或女孩与父亲关系过于密切,这些孩子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常常会产生过分依恋,而不愿接受应有的性角色行为。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双方都希望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所以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另一性别的孩子来教养。这种性别角色偏差一旦形成或者定型,要改变过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心理学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与这种性别偏差有些关系。

世界级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幼年期的孩子对异性父母都会产生眷恋现象,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他用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俄狄浦斯王无意中“杀父娶母”的故事,把这种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按照佛洛伊德的幼儿性欲学说,孩子的这种“性欲”在3~6岁到达顶点。人的性欲自出生后就已经存在,其中经历口腔性欲阶段、肛门性欲阶段和性器官性欲阶段。在性器官性欲阶段,幼儿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主要特征。经过潜伏期,这种“性欲”大多会发生转换,孩子不得不放弃对异性父母的爱恋而模仿同性父母,这种爱恋就得到了正常解决,这也就确立了儿童成熟期后的正常异性爱恋的模式。这就是孩子成年后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仍然无意识中以异性父母为标准的原因,尽管本人可能不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俄狄浦斯情结”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种带有强烈情绪的、未得到正常解决的“乱伦性爱恋”也会被抑制,但是,它总是隐藏在潜意识中,成为一个不停地要求满足的潜在力量,成为以后神经症和心理变态的根源。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孩子由于对同性父母产生“爱恋”而嫉妒异性父母,就会产生“负性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如果得不到正常解决,冲突就会滞留在潜意识中,成年之后就很容易成为同性恋者。

因此,作为父母,应当重视对孩子正常性别角色的教育,因为这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些把孩子当成另一性别来教养的父母是不明智的,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孩子喜欢穿异性服装、同性恋或要求做变性手术等后果,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

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性别偏差有以下几个标准:

(1)如果孩子在言谈中总表露不恰当的性别角色,就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了。例如男孩子常常说“我是个女孩”,“我长大要当妈妈,也要生孩子”等。

(2)如果孩子坚持要穿异性服装或者对异性的服装特别喜欢,这可能说明孩子很可能有性别确认上的问题。

(3)在游戏当中,如果孩子总是喜欢扮演异性角色,对异性的游戏和玩具等很感兴趣,总是喜欢参与异性活动,那么也可以看成性角色偏差的信号。

(4)如果孩子在言谈举止、姿态声音、行为等方面都有异性化的倾向,而且在父母等人的反对之下仍难以纠正,那么父母就应该请专家鉴别一下孩子是否有性角色偏差了。

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是一件让人焦急的事情。但是,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只要父母引导得法,注意改善环境条件,在孩子4~12岁期间,经过努力性别偏差是可以矫正的。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纠正,后果是严重的,比如说长大之后出现异装癖。

异装癖也称异性装扮癖。这种人要通过穿戴异性的服装来使自己得到性兴奋。这种心理变态患者以男性居多。异装癖一般在5~10岁之间开始萌芽,到青春期就产生了与异性装束有关的色情幻想。开始的时候,他会自己在房间里穿戴异性的装束,在镜子里欣赏自己,逐渐就会在公共场所或睡觉时穿着异性服装。

异装癖有以下成因。

首先是心理因素。这种人由于对正常性生活害怕和忧虑,怀着一种罪恶感,所以通过穿戴异性服装来排遣这种恐惧。

其次是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多资料表明,性别的教育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比如有的父母本来想生一个男孩,但是却生出了一个女孩,于是把女孩当成男孩来养,就训练出所谓的“假小子”。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可能对异性有神秘感。

再次是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把女孩当成男孩来教养,把男孩当成女孩来教养,都属于教养的错位。这样教养很容易把孩子引向异性的方向去。

最后是把孩子打扮成异性或取异性的名字。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认为,把孩子打扮成异性的样子,取异性的名字,便于平安成长。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纠正:

(1)父母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

父亲应该常常陪儿子玩儿,母亲要单独与女儿在一起。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起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可以找一个与孩子同一性别的直系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对孩子施加影响。多跟同性的成人在一起做游戏或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现模仿同性成人的行为。另外,让男孩子看一些男英雄的书,让女孩子看一些仙女的书,都会对孩子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帮助。

(2)父母应该及时鼓励孩子表现适当的性角色行为

例如:对娇弱的男孩,要经常表扬他做爬山踢球之类体力活动和勇敢行为,经常夸奖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特别是孩子表现得像个男孩子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和鼓励就会发生很好的作用。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物质刺激”,比如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等。

(3)父母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要表示明确反对

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自己孩子的不当性角色行为,父母即使不明确地进行反对,也应该采用冷淡的态度,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不正确,父母等人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也是不必要的。例如不必禁止男孩从事艺术活动而逼迫他参加竞争性运动,也不必阻拦女孩“玩枪弄棍”而只能抱着洋娃娃办家家等。心理研究认为,健康的人格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心理的人才能更为灵活自如地表现自我或适应外界环境。

总之,孩童时代的性倾向是没有定型的,父母不要为此焦急不安。只要做父母的能重视孩子的性角色教育,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矫治,不管孩子的性角色偏差多么严重,都是有可能纠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