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03

第3章 让孩子体会弱者的痛苦,培养同情心

同情的对立面就是残忍,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攻击是对人的本能的反映,这种本能必须靠道德的约束力量才能加以压抑。有些孩子喜欢虐杀小动物,有的喜欢欺侮有残疾的人,这些就是充满攻击性的残忍行为。

有的孩子看到小动物,比如一只蚂蚁,他们就会像狮子一样冲上去,一脚踏上去,把蚂蚁碾成齑粉。孩子的这种残忍行为,与他们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的薄弱之间关系显然是很密切的。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增加培养善良情感的内容,防止孩子本能的攻击性行为。

充满敌意的攻击性往往发生在不相识的对象身上。因此,压抑攻击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认识能力和扩大认识范围。父母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水上世界去参观动物,或让孩子饲养小动物,让孩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父母可以采取各种教育手段,让孩子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心,这是制止孩子欺侮残疾人的有效手段。比如在家里可以让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体会盲人的痛苦,这样就可能使孩子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就会让孩子产生对他们的同情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培养孩子的同情心,防止孩子的残忍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善良情感的起点。

如果孩子总是在施行残忍行为(比如虐杀小动物或欺侮残疾人)中得到快乐,那就可能有某种心理障碍了,应该请心理医师诊断和进行行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