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04

第4章 鼓励自我对话,树立自我形象

孩子的心灵是需要交流的,因此父母必须明白怎样让孩子朝善于思考的方向发展。让孩子进行有效的自我对话,就是这种交流的好方法。父母只要学会帮助孩子描绘他们思考的内容,孩子的自我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眼睛不要只盯着可能挡着路的石块,而是要寻找绕开石块的路——这就是树立孩子自我形象的好方法。

我们经常发现,不少的孩子都会自言自语,好像在诉说很多东西。这就是孩子在进行自我对话。

美国人卢·泰斯这样说:大约是在25前,我和我的妻子开始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所收养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倍受虐待的,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五六岁。我们开始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一点儿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感到困难重重。

我和我妻子都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父亲和母亲,因此我们就想方设法和这些孩子沟通。我们告诉这些孩子,你们曾经被车撞过、被石头打过,你们还遭受过身体上或情感上的虐待,但是你们要记住,从今天开始,过去的恶梦已经全部结束,因为我们会为你们创造一个非常积极的环境。

每当这些孩子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马上表扬他们,并告诉他们:你们是多么的出色。我们想以此来营造一个宽容的、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然而,令人头疼的事情总是经常发生,我们刚刚表扬这些孩子,他们都会紧接着做一些恶作剧,或在沙发后和衣柜里点上一把火,或从邻居那儿偷点东西。我说:“我的天,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严厉地说:“在想清楚之前不准进家门。”孩子们居然会说:“好的。”他们是在迫使我运用惩罚手段。

我终于发现了这么一种现象:一旦获得了一个自己的形象,也就习惯了环境以这一形象对待自己。即使环境变了,但起初的时候仍会下意识地以原来习惯的行为方式行事,使外在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形象相匹配,这就叫“自我形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自己不是好人,而别人却用对待好人的方法对待自己,自己就会下意识地闯点祸以便被惩罚;但是自己毕竟知道别人对自己好,所以不会做出让人遗弃的事情。当时我们夫妻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对这些孩子头疼极了。当一切烦恼都过去之后,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也就形成了: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使他们在头脑里建立一个积极有益的自我形象。孩子确实值得享受最好的: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友谊、最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塑造自我形象,这是所有父母教育孩子的起点。

让孩子用自己的思想来建立起自我形象。这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对话,包含的内容在我们大脑里会逐渐积累起来并成为我们信念的一部分:自己怎么认定自己,自己就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对孩子进行评定时,父母必须非常小心地使用词语。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思考,引导孩子认定自己是快乐的、积极的、富有创建性的。父母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认定自己是不值一提的、令人绝望的、惹人讨厌的。

据研究推算,每个成人一天就有5000条想法在脑海中流过,但是,这些想法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消极的、非创建性的、没有意义的、琐碎的,只会降低自己的自我形象。这些话如果不经意地流露给孩子,也会因此而降低他们的自我形象。

试着将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记录下来:“你总是捉弄你的妹妹。”

“我总是捉弄我的妹妹。”

“你瞧,你就是没有头脑。”

“我知道了,我没有头脑。”

“你总是把你的衣服扔得满地都是。”

“我总是将我的衣服扔得满地都是。”

……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这样说话,孩子的负面自我形象就逐渐形成了,而这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父母应该做的是,告诉孩子希望他们朝哪个方向发展。

比如,孩子喜欢捉弄其他人,父母不要强调孩子正在做什么,而最好说:“不要这样做。我认为你是一个善良的、懂礼貌的孩子。”

当看到地板上有衣服,父母不要强调这一现象,而应该直截了当告诉孩子:“把衣服拣起来放好。”

当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有厌恶感的时候,父母不能将这种感觉告诉孩子。父母甚至可以把他们假想成为幸福的、成功的成人。这样做的时候,父母的头脑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对自己不断地暗示:“我不相信孩子会干这些事情,我相信孩子会是……”然后父母就向孩子仔细地描绘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

作为父母,必须明白孩子是朝着他们思考的方向发展的,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描绘自己想要他们思考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小孩,你正在骑车,你看到路上有一颗石块,你并不想撞上去,但你始终盯着这个石块看,糟糕,你真的撞上去了。当你有了经验之后你就不会这么做了,因为你在发现石块的同时,也发现了要骑的路线,于是你就绕过去了。

这就是父母管理孩子的好方法: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有不当行为,就直接告诉孩子希望他怎么做,不要总是盯着石块,而要盯着绕过石块的路。于是,父母就可以把孩子引向成功,使孩子成长为父母所希望他们成为的人。为了孩子永久的幸福,这是父母所能够做到的最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