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02

第2章 培养友好行为,预防孩子的攻击性

很多智力一般的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不少高智商的孩子却因为各种因素而默默无闻。因此,父母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的功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塑造天才的根本:

管出孩子的优良品质孩子能否最终成为杰出人物,其根本在于孩子有没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有很多种,诸如善心、同情心、独立意识、自尊心等。孩子具备这些品质,完全能够弥补智力的不足、环境的恶劣等不利因素。这是管理出天才的根本所在。

有的孩子很残暴,残害小动物,随意发脾气,蛮横不讲理,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父母感到头痛,伙伴感到畏惧。这种孩子所缺乏的就是爱心。爱心是孩子的一种优秀品质。有了爱心,孩子就会爱自己的玩具、爱父母、爱伙伴,以至于爱自然和社会。这样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最终成为前途无量的人物。

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心理医师接待过一位30岁上下的女士,她五官端正,只可惜满脸菜色,皱纹过早地爬上额头。显然,其内心正经受某种痛苦的煎熬。

这位女士说:我儿子小时候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发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转。只要他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我们就必须立即满足他。否则,他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或毁物品,甚至自毁——用头撞墙或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他爸性格火爆,他一闹就挨他爸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又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成了夹心饼,两面挨烙。他爸怨我太护着孩子,而儿子也不领我的情。

这位女士越讲越伤心,终于讲不下去了。

“你儿子多大了?”

“才4岁多,还不到5岁。”

心理医师心里有底了,他开始耐心、详尽地给这位女士做解释。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年轻的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也优先供应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父母的娇宠放纵极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一般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偌大的世界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们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般奔腾呼啸,他们丧失理智,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等行为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他们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父母可以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通过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例如: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消耗能量;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渐改掉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