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其指责,不如期待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热切的期望可能使被你期望的人达到你的要求。
这个效应的名字是来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在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块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然后他热切地希望这个雕塑变成真人。后来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真的使这个雕塑变成了真正的少女。古人也许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一个现象:我们的热切期望,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这种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里对一至六年级的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等测验结束后,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告诉教师说,根据本次发展测验的结果,这名单上列出的全班学生的20%是班上最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
教师们看了看名单,发现有些学生的成绩是很优异的,而有些学生则不然。两个心理学家解释道:“请注意,我们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
发展测验结束8个月后,心理学家们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追踪检测,结果发现:他们先前提供给教师的名单上的那20%的学生们,其学业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他们情感健康,好奇心强,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学习努力,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教师们连连点头说,两位心理学家的测验可真准,有很多学生是他们根本想不到的!
其实,这20%的所谓更有发展可能的学生,只是心理学家们随机抽取出来的。这个实验是想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期待心理可以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当然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形容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就是说,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而不是消极的期望。
在教育实践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有比较大的影响。
父母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往往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有利于孩子实现他宏伟的目标。
有一位父亲在女儿参加高考进入考场以前,用力握住女儿的手,摇了几下说:“我知道,孩子,你在复习中做得很好,平常的考试也相当棒。我的好女儿是充满信心的。你一定会考得很好的,爸爸相信你。”这一个动作,短短的几句话,使孩子满脸的紧张一下子变为一脸的自信,最后这个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
在企业管理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相当的影响。古人说“用人不疑”和“点石成金”,就是说,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这样才能使对方有更好的表现。如果管理者像皮格马利翁一样,坚信自己的每一位下属员工都是人才,都是千里马,都能够为公司做出贡献,并在与员工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向员工传达这种信息,将对员工的绩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员工可能会给予管理者积极的反馈,按照领导的期望行事并最终达到成功。相反,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下属都是饭桶,一无是处,并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下属,那么他的下属也可能真的变得一无是处,成为公司的负债资本。这是一件非常危险而又可怕的现象。
在夫妻之间,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对夫妻之间的互相“改造”,有奇妙的作用。
孙先生的妻子长的很漂亮,能烧一手好菜。可是就在两年前他们刚结婚时,妻子还什么菜都还不会做。他当初追求妻子时,只重视容貌和性格,却没有想到厨艺的问题。后来,他们真的结婚了,他心甘情愿地每天围着锅台转。但是他也有事业,所以感到很累。他于是想,要是妻子能烧烧饭该有多好!可是妻子真的被他养成娇妻了,什么也不会做。
幸好他不是个急脾气,没有对妻子说:“家是我的,也是你的,我太累了,你为什么不能做做菜?”如果他这样,即使他的妻子去做,恐怕也不会太心甘情愿。相反,他恰当地利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一天晚上,他故意回来的比妻子晚,回来前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今天我可能要回来晚些,亲爱的,你能不能烧些菜,让我回家后能尝尝你的手艺?唉,我今天实在是太累了,真想回到你的身边。”妻子挂了电话,心中感觉很愧疚,觉得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贡献也不做,对不起丈夫。
等丈夫回来,菜已经摆好了。丈夫尝了尝,很难吃,但他笑着对妻子说:“还不知道我老婆的厨艺这么好呢!”同时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妻子心里很满足。第二天又是妻子烧菜,丈夫仍然说好吃,妻子很受鼓舞,还专门买了几本烹调书,在家学起来。
一年后,朋友们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妻子做的菜非常好吃,丈夫笑着说,“今非昔比呀!”妻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上当”了!
心理妙计
要想让一个人变好,要对他(她)抱有积极的心理期待,相信他(她)会变好,这样他(她)才更有可能变好。
29.暗示效应:潜移默化的艺术
什么是暗示效应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实验者在被试的皮肤上贴了一片湿纸,告诉他这是一种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然后就要求被试用心去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后,纸片被取下,被试身上被贴的那块皮肤果然变红了,并且摸上去发热。但实际上,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而已。
那么,是什么使那片皮肤的温度发生了变化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暗示效应”造成的。
所谓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态度、意见或信念。暗示多采用言语的方式,也用手势、表情或其他信号来进行。它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己发出,后者叫做自我暗示。
人际交往中的暗示效应
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是惟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暗示的方式有很多种。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些符号。比如,商场的橱窗里经常摆放着穿着时令服装的塑料模特,这是对我们的“符号暗示”,似乎在对我们说:“这件衣服多漂亮啊,快来买吧”;当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商场里选买这些衣服,我们可能又获得一种“行为暗示”,就是“这衣服不错,挺受欢迎”;而某个人买完衣服后喜形于色,又会对我们形成“表情暗示”;有的人买完衣服后赞不绝口,说物美价廉,又会给我们传递“语言暗示”。这些暗示都使我们认识到这些衣服不错。
这些符号、行动、表情和语言,虽然没有直接“号召”我们去买衣服,却可能通过暗示,传递这种信息,达到这种目的。
甚至咳嗽的声音也可以成为暗示。美国有一种戒烟电话。当一个人烟瘾上来难以抑制时,如果拨打这个电话号码,会听到里面有令人难受的气喘和咳嗽声。这样,吸烟的人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吸烟的厌恶和排斥,从而更乐意戒烟。这其实就是利用暗示效应,通过咳嗽和气喘的声音,使人们感觉到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从而使人们在心底产生对吸烟的厌恶和恐惧,帮助人们打消烟瘾,得以戒烟。
那么,人在生活中,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暗示”呢?
这是因为,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的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世界上没有任何万能、完美的“自我”。因此,“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人也不可能总是“有主见”的。而“自我”的这种不完美和缺陷,就给外来的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接受暗示,在本质上,就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暂时被别人的智能所代替。当然,它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因为这些心理过程是发生在潜意识里,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
暗示从作用来看,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接受积极的暗示,可能会使我们朝好的方向转化;相反,接受消极的暗示,却可能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大概都记得那个著名的小品《卖拐》。在这个小品中,赵本山扮演的骗子反复告诉范伟:他的腿一长一短。结果使范伟受到了心理暗示,后来真的觉得自己的腿有毛病,从而受骗上当,买了赵本山的拐棍。实际上,心理暗示正是骗子们经常使用的伎俩。
另一方面,心理暗示也可以用在积极的方面。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记录了,这时,他的教练在旁轻轻地对他暗示道:“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种暗示,也许你还来不及细想,但是直接的提示却如给你注入强心针,使你认为自己很优秀,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其实,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不一定等待别人给予,因为我们自己就可以给予自己。许多成功学家都提到,人要有积极的心态,要善于自我激励,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自己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赋予自己更大的精神力量。比如,你可以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做到!我能够成功!”这样就能调动起巨大的动力和能量,使你更容易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你总是自我怀疑,觉得:“我能行吗?”“这件事这么难,恐怕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那么就容易给自己泄劲,即使真的有能力,可能也无法发挥出来。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与其说是“目前”的能力,不如说是“潜在”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更加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心理妙计
“暗示”常常比“明示”有更大的影响力量。我们要注意接收良好的暗示,避免不良的暗示,同时要学会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激励自己。
30.模仿效应:见贤思齐,但不要攀比
什么是模仿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模仿他人的本能。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地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行为的活动。简单讲,就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去做,如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别人穿牛仔低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等等。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证明了人的模仿天性。在一个行人很多的路口,当人行横道的信号变为红灯时,让一个人率先闯红灯走过路口,目的是要了解这个人的行动对其他人到底有多大影响。当其他步行者看到有一个人走过人行横道时,就有许多人不管是不是红灯,跟在那个人后面一个接一个地走过路口,此时闯红灯过路口的人数,要比没有示范人员在前面开路时多得多。
人际交往中的模仿效应
模仿分为无意识的模仿和有意识的模仿。
无意识模仿,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模仿别人。比如,见别人笑,自己也笑,别人起哄,自己也跟着别人起哄;听音乐时,见别人脚动,自己也跟着动,甚至在别人打个哈欠的时候,自己也无意识地打了个哈欠。这些都属无意识模仿。在无意识模仿中,模仿者没有考虑模仿的意义和理由,是不自觉地照着别人的言行去做。
有意识模仿,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模仿别人。常见的例子是对风俗习惯的模仿。如一个人旅行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尊重这个民族得习俗,一个人到另一个国家生活,就要尊重和学习那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管这些风俗习惯是否合理。
模仿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它是学习的基础。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模仿。通过模仿,人们能形成一定的态度、信念、理想等个性特点。
模仿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没有模仿,儿童就无法成熟起来,就无法学到知识和技能。儿童可通过观察父母对邻里亲友的态度而模仿学到待人的方式,由观察父母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另外,教育上常强调的“身教”、“以身作则”、“染入苍则苍,染入黄则黄”等观念,都是强调环境对儿童模仿的影响。
不仅是儿童时期,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我们的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模仿。我们不会的东西,几乎都可以通过向别人学习而达到掌握。
模仿在生产经营中也有很大的意义。许多产品的开发其实都是模仿别人已经开发成功的产品。仿造的优点是:技术上风险小,容易开发成功,投入开发的财力、物力、人力都相对少些。
对于模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是有利的。我们要审时度势,懂得什么时候该模仿什么时候不该模仿。
有的时候,虽然有杰出的例子在我们面前,但是模仿他们不一定比得上我们的独创。这种时候,我们就不需要模仿,而应该注重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比如,在成龙之前,最有名的武打明星是李小龙。而李小龙英年早逝,接下来具有接他班资格的只有成龙。起初,许多人建议成龙模仿李小龙,去做“李小龙第二”,但是成龙没有那样做,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形象。这个形象区别于李小龙酷酷的风格,而是幽默、搞笑,同时正直、友善的形象。这给他带来了和李小龙同样巨大的成功。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模仿是消极、不利而且无聊的,需要我们加以避免。
有许多人出于虚荣的心理,喜欢模仿和攀比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如现在流行的女人之间攀比手机的小巧、多功能;男人间攀比轿车的档次、别墅的位置。还有很多人举行婚礼,不量入为出,而是为了和别人攀比而花费巨大,甚至为此举债。
攀比的风气甚至蔓延到了孩子们中间。不少中小学生不是攀比学习成绩,而是攀比父母的级别、职位。据说北京一些贵族学校的学生,比爸爸是司局级还是部委级;海南的一些重点小学学生在父母接送时,攀比轿车的档次。
固然,和人相比是人的本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人和人的能力与先天条件不同,所拥有的条件自然会有差异。出于虚荣的攀比,对社会是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对个人也是不健康的心理,会给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