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对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建设的历程来说,绝对是应该载入历史史册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隆重开板,自此,中国创业板终于迈出了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一步。
同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
回顾我国创业板十年来的风雨发展历程,有那么一些人和一些事是值得我们了解和铭记的。
1. 中国创业投资的先河——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公司。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是我国境内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主要发起股东为国家科委(持股40%)、财政部(持股23%)等,成立时资金只有约一千万美元,成立的最初目的为配合“火炬计划”的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于创业投资业务,包含有金融部、信托部、项目投资部、证券业务部、资产管理部、企业融资部等营业项目,是境内非投资银行中包含最多投资银行业务的单位。中创在香港与渣打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获多利詹金宝公司等合资成立的中国置业(CHINA ASSET HOLDING LTD)于1991年以“中国基金”名义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个至海外上市的创投基金。
中创公司的投资偏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投资方式为高科技产业及国家科委的主导主业;投资目的是为配合国家政策,也以盈利为目的;希望掌握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权;通过分配股利、在国内外上市、出售给第三者实现资金回收;对被投资公司的监督方式为对于控股公司,派管理人员进驻,对于非控股公司,主要参与董事会,进行报表审核。
成立初期,中创对中国创业投资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后来因违规炒作房地产和期货而于1998年6月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终止金融业务并进行清算。
2.“一号提案”
“民建中央10年前的‘一号提案’催生了中国的创业板。”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共识,支持者包括民建中央的委员,也包括经济界的专家学者。
每年政协“一号提案”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它代表了当年国家和政府最为关注的话题。在1998年的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出《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提案》。此提案系当年全国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这份提案被认为开启了在中国设立创业板的征程,并引发持续热议。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这样评价1998年“一号提案”的影响:“它掀起了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一轮热潮,带来了中国新一轮创业高潮”。但1998年“一号提案”引发的效应远不于此,它亦引发了业内学者、政府官员对中国是否该设立创业板持续十年的争论。自此,风险投资在我国开始急剧升温,创业板第一次驶入“快车道”。
3. 中国风投之父——成思危
成思危,湖南湘乡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他素有“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之称,致力于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1998年,时任民建中央主席的他在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所提出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由此,风险投资在中国才真正开始引起政府和国人的关注和重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他指出根据现有国情,中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可采取“三步走”战略: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二板市场。2004年6月正式开盘的深圳中小企业板,正是深交所接受他有关“三步走”的建议设立的。他强调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培养自己的风险投资家,从培养项目经理入手。他关注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大声疾呼。一声“让股市回归本色”,让人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一如他名字的含义——身居高位、居安思危。作为立法机关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发展证券市场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4.IT泡沫破裂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支持力度,为其上市创造了条件。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适当时候在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2000年,中联重科在深交所发行上市后,深市被停止在主板发行新股,全面进入创业板市场的筹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但2000年下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了创业板的进程——纳斯达克市场的急转直下,香港、韩国、德国等创业板市场的走势也快速恶化。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国际市场哀鸿遍野。在一片激烈的争论中,中国创业板热开始降温。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就创业板迟迟不推指出三点原因:一是各方人士对创业板把关手段还有疑虑,会不会产生巨大风险;二是中国证监会也在不断优化有关程序;三是大家对目前是不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还没有形成共识。11月7日,朱镕基总理表示,吸取香港与世界其他市场的经验,把主板市场整顿好后,才能推出创业板。在证券市场未整顿好之前,如果贸然推出创业板,担心会重复出现主板市场的错误和弱点。至此,创业板热急剧降温,行进中的创业板遭遇寒流。
5. 中小企业板市场设立
2003年网上一篇《深圳,谁抛弃了你》的万言书,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年3月5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宋海领衔的数十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议案》,建议国家抓紧出台创业板市场相关法规,采取分步实施方式,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
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市场。这个在主板市场框架内相对独立运行,并逐步推进制度创新的新市场的诞生,标志着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它肩负着为创业板市场建设积累经验和打下坚实基础的使命。尚福林指出:中小企业板作为分步实施创业板市场的第一步,在监管创新、诚信建设、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积累许多经验,为创业板市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6.《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获批
在尘封近7年之后,创业板市场建设又浮出水面。2007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复了以创业板市场为重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筹划近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将很快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同年9月,中国证监会召开会议,部署有关创业板的具体工作。自此,创业板建设步入正轨。
7. 资本麦田的守望者——尚福林
尚福林,山东济南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他的言行和决断敏锐而富有智慧。在上任初期“股改找死,不股改等死”的市场流言下,他像一位勇敢冷静的外科医生,毅然挥刀切掉股市身上固有的顽疾,推动股市走上康健之路。在股市从高峰滑落后,尚福林领导的证监会连发多项监管规定,并研究制定创业板、股指期货等各项有利资本市场措施。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手段日益多样化,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和监管水平在快速提升。
十八年的银行从业经历铸成了尚福林沉默寡言、中规中矩的风格,这一特点此前甚至被外界批评为保守、无为。事实上,尚福林是敏于行讷于言,说的少做的多。而且,他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忠实的守望者,呵护市场,引导教育投资者。
8. 终成正果
2008年3月17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力争今年上半年推出创业板市场”。此言一出,业界再次沸腾。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此后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金融海啸、中国股市单边暴跌等事件,使得“维稳”成了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9年起,在经过长期的筹备之后,创业板筹建步伐骤然加快。3月31日凌晨,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5月1日起实施。这一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意味着几经磨难的中国创业板终于走到了“临盆”的时刻,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新的小生命即将诞生了。7月15日起投资者开始办理开户;7月26日,证监会受理创业板发行申请;8月14日,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成立;9月13日,7家公司率先预披露招股说明书申报稿;9月17日,首次发审会召开。
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至此,创业板终成正果。
回顾十年之路,创业板一路走来可谓是磕磕绊绊,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希望它的诞生,能够推动中国股市走牛,中国经济走牛,中国自主创新之路走牛。不过,需要警钟长鸣的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孩子降生了,有关方面的责任和担子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研究》显示,从全球范围看,先后有47个创业板市场,最近5年平均每年“诞生”2.6个创业板市场。这些市场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实体和产业集中地区。除中国外,全球GDP前10名的国家全部设立了创业板市场。从2002年至2007年的发展情况看,90%以上的创业板市场已经走出了网络股泡沫破裂的阴影,经受住了股市大幅波动的考验,实现了稳步发展。其中,美国纳斯达克、英国AIM、日本佳斯达克、韩国科斯达克的发展最为良好,成为全球发展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