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证券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创业板刚开始是对应于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场,以中小型公司为主要对象的市场形象而出现的。
19世纪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标准的小公司只能选择场外市场和地方性交易所作为上市场所。到了20世纪,众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场外市场也存在着很多不规范之处。自6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欧洲等等地区为了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开始大力创建各自的创业板市场。发展至今,创业板已经发展成为帮助中小型新兴企业、特别是高成长性科技公司融资的市场。
1. 海外创业板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们耳熟能详的海外创业板市场有纳斯达克、科斯达克等等,但事实上,在经历了起步、繁荣、调整和复苏四个阶段后,它们都是佼佼者或是幸存者。一份海外创业板市场资料汇总表显示,截至2008年末,海外75家创业板市场有28家因为种种原因被关闭或转换。
(1)起步阶段。
1962年,纽约商品交易所设立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全国证券交易所,但由于上市公司家数少、知名度不高、声誉欠佳,不得不被迫早早关闭。1971年,美国纳斯达克成立,标志着创业板市场的真正起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软、英特尔的上市,使得纳斯达克成了全球创业板市场成功的典范与各国竞相仿效的对象。起步阶段的创业板主要特点为:市场形成具有自发性,市场规模较小,大多从属于主板市场。
(2)繁荣阶段。
1990~2000年是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
据统计,1992~2000年,共有4211家公司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是同期纽交所的6.28倍。1994年纳斯达克的交易量超过了纽交所,1999年纳斯达克交易金额达10.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纽交所,成为世界上交易金额最大的证券市场。
伴随着新经济和网络股概念热浪,全球创业板市场出现了疯狂上涨行情。1990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仅为500点左右,到1998年7月指数翻番,但纳指从2000点到2000年3月的5000点以上,则不到三年。
纳斯达克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各国或地区创业板市场创建高潮。数据显示,在此阶段诞生的创业板市场共有47家,占全部创业板市场75家的63%。其中英国AIM、韩国科斯达克、加拿大TSX-V等创业板市场脱颖而出。
(3)调整阶段。
繁荣掩盖了很多问题,当2001年代表新经济的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直至2004年,海外创业板市场都处于调整阶段,而美国经济调整和“9·11”事件更使得调整加重。
纳斯达克IPO家数1999年为485家,2001年仅为63家;交易金额也从2000年的20.4万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1年的7.3万亿美元;总市值则由2000年最高的6.71万亿美元下降至2002年最低的1.88万亿美元,减少了72%。股指在2000年3月创下5132.52点的历史最高点位后迅速下滑,到2002年10月下跌78%。全球创业板市场也纷纷出现大幅调整,其中以市场结构比较单一的德国新市场和香港创业板指数跌幅皆达80%多。
据统计,在此阶段“关停并转”的创业板市场数量超过了新成立的数量。例如,纳斯达克在此阶段暂时停止了其从1999年开始的全球扩张步伐,陆续关闭了纳斯达克日本市场、欧洲市场。
(4)复苏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以后,随着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海外创业板市场开始复苏。在经历了近四年的调整之后,海外创业板市场规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7年底,全球创业板市场的总市值超过4.8万亿美元。
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海外创业板出现了并购重组和分化发展的格局。如2006年,纳斯达克成为服从SEC监管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2004年,日本佳斯达克获准成为证券交易所;2005年初,韩国实现了主板、创业板及期货市场的整合,建立了韩国交易所。
2. 创业板兴起的市场背景
在主板市场运作很长时期并获得了大的发展的同时,海外创业板的异军突起有着深刻的市场背景:
(1)资本市场分工为创业板的兴起留下了发展空间;
(2)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相应的市场层次与服务体系;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业板发展注入活力;
(4)风险投资偏好推动了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5)成功效应示范加快了创业板的兴起;
(6)市场竞争策略促进了创业板的设立。
3. 失败教训
从创业板市场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部分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教训看,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
(1)一些创业板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上市资源匮乏;
(2)市场设立的时机和结构有问题,2000年前后已是网络泡沫破裂的时候,很多以此为主营的上市公司高开低走;
(3)上市公司的准入门槛不够合理,监管不够严格,有的门槛设置太低,没有财务指标要求,有的创业板市场出现财务丑闻,影响投资者信心;
(4)有些市场的退市制度不够严格,好坏公司混在一起,投资者难以分辨。
4. 发展趋势
海外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
(1)海外创业板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两极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2)海外创业板市场公司化运作、内部板块细化和并购重组将更加明显;
(3)全球范围内的上市资源争夺将成为各创业板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
(4)海外创业板市场之间的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5)市场制度设计将不再是简单照搬,而更立足于各市场的具体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