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枯荣家园梦
34283400000030

第30章

枯荣家园

迄今为止,我们的家园只能建立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也因此,在20世纪,人类中的良心发现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口号:地球一人类惟一共有的家园。

土地的枯荣,便是岁月的枯荣。

土地,这个理应对人类而言最熟悉、最亲切的字眼,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变得陌生而遥远了。

人们追求奢华与舒适,而大都市则被人认为是奢华与舒适的最好去处。我寄居的北京团结湖小区,有川流不息的河南农民推着板车捡垃圾、收家具,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离开乡下时,他们告诉我:“在城里流浪、要饭,也比种地强!”我在想,他们是头也不回地离开那一块祖宗传下的,耕种了几十年养育了几代人的土地的呢?还是仍在梦魂牵绕着故乡故土?

我只能默然。

就怕别人问我,“你呢?你天生就是城里人吗?你为什么要到北京来呢?”是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祖上从江苏常熟挑着一架纺车、两个泥筐到崇明岛垦荒安家,我的为我守寡终身的母亲让我念书,让我远走他乡宁可自己孤独。后来套在一架名缰利索的独轮车上,我离开那一块土地也已经很久很久了。

城电的孩子问:“土地在哪里?”“就是家园中长着花草的那一点泥土呵?”“就是舂天卷进大街小巷的那些灰沙吗?”其至有孩子说,“土地就是水泥”。不要责怪他,因为他从生下后就没有见过土地,他住在水泥墙隔断的房间里,他在水泥地上学步,他眼见的高楼大厦都是水泥预制板搭砌的,他从小就听惯了水泥绞拌机的轰然声响,于是他便跟幼儿院的老师争论说:“不!地球是个水泥球!”土地的历史就是家园的历史自有地球以来,土地的形态虽然历经无数次战争、灾害以及人类行为的破坏或变更,但它的最基本的属性却始终不变:农人只需撒下种籽,加以培育,土地就会长出五谷杂粮;另外,不断减少的土地无言地告诉世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1996年世界地球口的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土地,究竟有多大承载力?

土地、岁月、家园和人。

我想,我只能以辽阔和寂寥来形容远古时的土地,那时森林是土地之上的旺族,蚯蚓蛰伏在地底下,硕大无比的蜘蛛刚开始结网,在第一朵鲜花开放之后,才有人类出现。

人类最初的目光肯定不像现代人那样贪婪、凶残,而只是惊恐、惶惑。假如达尔文的学说是正确的,那么他们肯定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性,比如对树木的留恋,更多的却是为了避开兽类的袭击。实际上,站起来的我们的初祖,至少在一开始是很不习惯的,并且对爬行始终抱有怀旧情结,当他们在森林中与猛兽格斗不敌而退时,便只有爬到树上,居高临下以为躲避,说不定他们还会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站起来干什么?

人类最早的家在树上,祖宗称之为“巢”。

我们的古籍上记载道:“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最早发明并筑巢的叫有巢氏,不妨说有巢氏开创的“构木为巢”的历史,是我们家园的起点。人类出现之初并不以万物之灵自居,也不见得比动物聪明到哪里去。冇古老的传说认为,有巢氏是看见树上的鸟巢之后得到启发,才筑巢而居的。在这之挪前,我们的先人白天赤条条地在林间野地觅食,晚上则同样赤条条地栖身丁树木的枝枝桠桠间。

巢口避风,巣能挡雨,因而巢又被称作风巢、雨巢,很久以后直到今天,还有把情侣的新居称为爱巢的。人类繁衍后代的事业,自有巢之后,一般而言都是在房子里进行的。

有了钻木取火,不再茹毛饮血之后,房子里又出现了火光和烤肉的香味,房顶上开始冒出青烟,那是人间烟火。

约略言之,这就是我们的家。

人只能在环境中生活。

自然环境是天然的,比如华夏先人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发祥之地,水草丰茂,林木森森,虎晡猿鸣不断,野生果实累累。但,自然环境中的人的居住地却需要稍加营造。人从森林里出来,亲近绿色几成天性;人怕潮湿,便要选择向阳坡地;作为简单而必要的防范,又有了枯枝朽木组成的篱笆。当插进枯荣家园梦.枯荣家园泥土中的枯枝中的某一根,来年春天不经意地发出新芽时,我们的人文初祖惊讶了,这使他们的目光从更多地留心天上的风雨雷电,部分地转移到了上地上。

土地一样神奇,而且离开人类最近。

后来,才有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也有了播种的最早的冲动和构想。那是,次采集归来之后,那些果实有坚壳,用石块敲开之后便冒出一阵清香,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为什么埋进泥土中呢?当然要埋在枯木长出新芽的那个地方,每天都去看一次,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近埋下种籽的土地,敬畏和神秘地守望着。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强壮的男人去狩猎,妇人、孩子去采集,都只是为了生存,能吃饱肚皮。人类离开财富积累、产值增长的观念还很远很远。'狩猎是艰难的而且充满了风险,那些猛兽不仅人所不敌,还得赶紧走避。人类在惶急之下逃跑的本&事,最初是由野兽教会的。猛兽之外的一些动物,比如野羊、野兔,人虽可敌,却又极难捕获,它们灵巧地摆脱敌手夺路而去的本领以及奔跑的速度,远在人类之上。有智勇者当一只野羊突围时,突发奇想抓起一块石头奋力一击,从此石头成为武器,始有投掷。

相比起来,采集便如同漫游了。

采集的黄金时节是夏秋两季,夏天是采摘,秋天是捡拾,各种野果及森林中的籽实漫山遍野。先是边采边吃,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没有口袋,更不会有集装箱,便堆放在大片的树叶上,托举着走回家,相当辛苦。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狩猎回来的男人除了吃肉以外还要吃粮食,更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在门口等着,看见托举绿叶归来的妇人便“咿呀”欢呼,那时的语言要比现在简单得多,好处是省了很多的废话,无非是“吃饭、睡觉、出门、回来了”几句,而且还要借着手势。

没有颂歌,也没有诅咒,所多的是表情,更多时候是形象的动作或者沉默,心领神会的历程不仅在语言之前,而且总是在语言之上。

冬季是严寒而漫长的。

人们不得不节俭地使用干果及兽肉,半饥半饱,还要节俭地烧柴,小心地伺弄篝火,拥挤在灰烬旁睡觉。比寒冷更可怕的,其实是冬季的信息,封杀一切,了无生机,常常是大雪封门,惶恐于看不见道路,看不见土地。好大好大的雪带给先人的决不是赏雪吟诗的雅致,而是好不容易从夜的黑色的恐怖中挣扎过来以后的,对白色的悲凉之感。

从白色的雪地上卷起的刺骨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房子,割着人的内心,恐怖与饥寒交迫崩溃着人的精神,我们的先人把两手伸过头顶,喊出一声:“完了!”可是,春雷响起了。'风变得暖和,与其说人的肌肤先感觉到了,还不如说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雪融之后,道路和土地重新显露出来了,人们高兴地呼喊着:“好了!”“好了!”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初雪啊!语言不仅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也是在惊恐绝望和喜乐中随意呼叫出来的。

家家的门打开了。

“好了!”“好了!”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把柴火集拢,把干枯荣家园梦‘枯荣家园肉堆在一起,把火烧得旺旺的,肉烤得香香的。大自然的风告诉我们的先人: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

万物在,你也在。

埋着种籽的曾经大雪覆盖的那块土地,因为雪水滋润而湿漉漉的,小苗苗探出了头。

先人们跪在那块地头,只是呜呜地哭,原来,喜极而泣的眼泪最早是洒向大地的。土地啊,你真是太丰厚、太仁慈了。知道地里能生长作物之后,便家家都有了个园子,长着结果的树,飞鸟从翅膀上抖落的野花的种籽,也在园子里生根开花了。

树荫下,花草间,鸟鸣、虫叫,孩子的哭笑,男人和女人的应答,乃至嬉笑吵骂,有家有园的口子开始了。

这就是家园一很弔很早以前的人类的家园。

几乎没有人反对下述观察:今天的地球是下疮百孔的,土地之上的家园因时也是千疮百孔的。

不是说“人诗意地店住在地球上”吗?

是的,地球在浩渺太空一个星系间的位置,它的无与伦比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是独一无—的,诗意盎然的。

天文观测告诉我们,在宇宙深处有一个无数恒星组成的漩涡状星系,那就是银河系。离银河系中心大约有3/4半径处,一颗看似平凡无奇的黄色恒星闪耀着,那是太阳。

从遥远的太空望去,太阳的光微弱到仅如萤火。

即便如此,那光却吸引若众多的行星、4星、流星及彗星,孜孜不倦地绕它而转。在这众多的星辰中,搭配得最特别的一对便是地球和月球。

地球,置身在数以十亿计的芸芸星系中的一个星系的边缘。

它很容易被忽略。

它显得迷茫而且孤独。

它实在是众星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小小星球。

可是,它拥有曰光和月光;它拥有海洋、河流及土地。

它自己便是一个天地,彻上彻下,无奇不有。从曰光之炽烈,到月色之清淡;从高山之伟岸,到沙粒之细小;从海洋之广阔,到土地之深厚;从森林之绵延,到花事之盛衰;从永不停止运动的原子,到人类博大无垠的灵智和精神……

概时言之,它是已知的一切,和一切的未知。

地球是专为人类及各种生命设造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外壳、山峦、森林与河流,以及笼罩地球的大气,乃至它在太空中的运行,组成了一切生物、特别是智慧生物的最佳生存环境。

人所说的幸福与苦难,人世间的智慧和愚昧,历史和未来,所有的枯荣岁月,都是凭籍着地球有声有色地展开的。

人居住在地球上,坐地巡天,载浮载沉,日照月耀,河海清清,地生嘉禾,水藏锦鳞,云霞变幻,电闪雷鸣,四时眷顾,冷暖多情——难道这还不够诗意吗?

地球曾经是这样的。

家园曾经是这样的。

尽管,有学者认为地球本应有一个更加名副其实的称谓——水球——可是这一点也不能减少土地的重要性。事实上,在被称为生物圈的海面以下11千米,到地平面以上18千米高度的广大空间中,人的家园却只能建立在土地之上,同时又和水圈、气圈、土石圈的别的部分,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千丝万缕地关联着。

土地,那是人类和别的千门万类生命的惟一立足之地。

因为土地而得名的地球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土地的现状及未来更加息息相关。

当全世界都在高谈阔论,人类将要进人21世纪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和撰稿人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人类只是随着地球步履蹒跚地走向一个新的世纪的。

没有地球的庇护和依托,哪有人类?哪有光荣与梦想?

哪有空间与时间?

赞美现实的人,必须要画对地球或者说土地的现实;向往未来的人,必须得思虑一个教人心颤的命题一我们怎样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换言之,未来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未来地球的命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人,未来之于人类的一种可能是:没有未来。

20世纪末叶,科技的最新成果,人的丰功伟迹仍然在被过分地颂扬,但最能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那些看来似乎是被夸大的生存危机,诸如土地荒漠化、人口爆炸、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等,巳经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了它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人的不加限制的活动已经并仍在给地球带来创伤,正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公告所告示世界的那样:土地荒漠化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6年公布的资料:

每年世界各洲损失240亿吨表土,相当于澳大利亚全部粮田的表土总和。

近三年年来世界人均粮田占有量巳从0.2公顷〔1公顷相当于15市亩),下降到不足0.1公顷;世界人口从1974年的44亿到1987年的50亿,期间为十三年,而从50亿到60亿将只需十二年;从60亿到70亿为十一年。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农药和化肥的过量施用正在改变土壤结构,而利用水浇灌土地的一个副作用是当水分被蒸发,水中的盐便留在了土中,盐分的日积月累正在促使世界耕地的大面积盐碱化,从而最终只得弃耕。世界银行1993年的报告说,已经出现盐碱化趋势的灌溉土地,在美国占28少。在中国占2396,在印度占110石。

因为荒漠化的进逼,全世界10亿以上人口的生计面临威胁,8亿以上的人没有起码维持生命的粮食,1.35亿人背井离乡。

土地,更确切地说是那一层覆盖着地球各大洲的脆弱的、松散的、不同色彩的、却又神奇的表土,却是所有陆上生命的家园所在。没有它,生物就永远不会从海洋里登陆,就不会有植被、农作物、森林、动物和人类。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绝对忽略了对土地的爱护,其中也包括了对七壤形成的了解。在上壤学中,影响上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简称为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地方,各种因素以不同的作用强度配合,因而便有了外观各种各样的土壤。当笔者简略地叙述这五大成上因素时,心里却是沉重的,因为:一英寸厚的表土需要几百年才能积累起来,可是如果人们不去爱护,没有绿色植被的庇荫,就会在几个季节内被风吹走,被水冲掉。

生态学家不得不火声疾呼:

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行星上的泥土,目前正在全面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