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的“精品”、“经典”,以及五花八门的“大观”、“大全”之类的图书问世。这些汲绠于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文化传统,将历经青史淘洗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献典籍,编纂出版,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弘扬,对中国文明的薪火续接传承,都是功莫大焉的善举。但是,也应看到,因编纂者的不严肃、不认真,有些标榜“经典”,名为“精品”的东西,名不副实,并不是众望所归,真正为人所共识的“经典”。这里,对精品、经典作一个合适的界说,并非三言两语即可,也没有必要,但从一些严肃的图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经典性和原创性,是一本优秀图书,特别是纵览中华文化,编纂和集纳中华元典所必备的。
手头有一套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大本《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这套荟萃了自两晋至当代129位古今著名书画家的艺术成就的图书,煌煌四百余万言,收入书画家的三千余幅真迹,洋洋大观,是迄今为止同类图书中的佼佼者。
书名冠之为“精品大典”,理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经典性。这套图书所人选的书画名家,都是某一风格和流派的集大成者,有的开一代风气之先,有的为书画双璧,有的成为举世(包括海外)共认的大师巨匠,其作品为各大博物馆所收藏。千百年来的中国艺术大师们的成就展示出来,就如一帧巨幅长卷,中国书画艺术的脉络和源流历历在目。人选者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在对画艺的实践之外,其绘画理论的独特贡献也是编者入选所考虑的。因此,我们披览之余,从中也窥见到中国书画艺术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流向。
此书的原创性更在于,这套书重点突出百余位在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艺术成就从其生成发展和对后世影响人手,纵览其发展变化,结合艺术家形成风格的诸多因素,把艺术家的审美风格、绘画成就同其学术活动以及学术贡献等结合起来论述,既如同艺术家的传记,又有一定的学术渊源的梳理,分析书画艺术的笔墨格调放之时代的艺术流变中,是艺术家的画论,又是艺术家创作史的归纳纵览。
以往的有些大典、辞书类的图书,缺少的是在前人提供的素材之上,脱开材料的拘囿进行原创和富有特色的编创。整理国故,我们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素材。我们有前人的筚路蓝缕之功,然而,我们缺少的是分析和提炼,从现有的材料上去进行扎扎实实的原创。这就需要我们的编纂家们覃思熟虑地做踏踏实实的工作。
23.霍金的分量
霍金,这个有点残疾的英国老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如那些舞台上的歌手,在聚光灯下,他的英姿,他的智者风度,他的那个不苟言笑,却令人着迷的神态,对黄皮肤的学人智者,青年老年们,一饱眼福,犹如进行了一次圣洁的学术洗礼。有人说,2002年闷热的中国之夏,有了霍金,这个年份就不一般。
然而,霍金,一个平淡的老者,一个身体残疾的洋人,他对时间和宇宙的解构,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以及生物自然形成的历史。前些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一本《时间简史》,风靡一时,人们争说霍金,不仅因为这位英国教授把人们自爱因斯坦以来对时间的认知,开启了全新的视野,对这个有着物理学意义的命题,关涉到人人都知晓却又不明就里的命题,有了霍金式的理解,还在于,他是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却对这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究和论述,尤其是他把深奥的哲学命题,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让科学走近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的科学充满诗意。无怪乎,这个霍金先生,让全世界的出版者十分地看好,据说,他的《时间简史》,全球销量达550万册,创造了当今科学类图书的奇迹。这次,他也是为自己的图书而来;这本新书《果壳的宇宙》有了中文版,他被黄头发黑眼睛的人们拥戴崇奉。难得的是,他飘洋过海,不远万里而来,同读者见面,答问。虽然有主办者的商业行为,但他不同于国人出版新书后搞一个作秀式的签名销售,他是为科学而来,为文化而来,也为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仍保持着虔诚阅读的可爱的读者而来。
一个已有十多年的瘫痪史,一个靠轮椅上过生活的人,一个年届六十的人完成了被称之为上世纪的经典性的科学著作。这些对我们来说,不可思议,他却做到了。我们对他的任何评价都不过分——科学家的霍金,劳动模范式的霍金,志向和毅力都胜过我们的霍金。
霍金的生平非常富有传奇性。他曾就读于剑桥和牛津,现在是剑桥大学的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获取。他因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达二十年之久。病魔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退却,而他向着科学的的尖端发起了冲锋。他的中国学生、《时间简史》的中译者描述他第一次见到霍金时的情景,令我们难忘:
“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我尽量保持礼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的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两面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就是这个失声而翻看书页都很困难的人,却用他那个残弱之体向科学的圣殿迈进。他所能做的是脱开了人类的极限,是以一种超常的意志和精神,完成了人类对自身的超越。
我是在电视上看到鲜花簇拥下那张安详的脸,侧向一边,而不露声色,对于东方人表现出的热情和盛情,霍金已习惯。据说,他已是二度来中国,第一次是在1985年。他是一个学术的天才,一个智者中的精怪,一个学界的大腕。因为身体的残疾所致,对人们给予的崇拜,他也许习以为常,也许一贯低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那双平淡的眼神,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对于礼仪为先的国人也许不太习惯,鲜花和掌声,不是大师所热衷的,不是科学家的本意。对于霍金,这样科学大腕,我们还能要求他什么。他在夫人和助手的扶助下,在舞台上聚光灯强光灯和镁光灯作用下,矜持地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致意,但他那个总是侧向右面的头颅,让人透过热闹的人气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实,我在翻看霍老先生的这几本书时,并看了一些同行或非专业人士写的文章,老实说,除了有些图表和一些人文的论述有些兴趣外,大多是如看天书般的茫然。当然,也想努力地从中看出老夫子对宇宙的新解,也想看看这个所谓“黑洞”等等时髦的科学问题,在数学家的眼中是如何求解的。也许是太愚顽,我也没有能支持看完,也就不甚了了。
但这并不影响对他的崇敬,并不说明霍金的曲高和寡,更不能说明霍氏理论的缺失。霍金并不是做科普,霍金价值不是在于普及性。但却又是通过这极大的普及性而赢得了声誉。他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是一个残疾人在做大学问,是可以超过人类自身的极限去完成匪夷所思的事业。这就是霍金。
我曾想,大家对他的尊敬、崇拜,关注他的生活起居,了解他的病情,但是,那颗智慧的大脑,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头颅,有没有人去作过研究,哪怕是计量和测算。据说,人的大脑是重量有个衡定的标准,但也有例外,伟人的头颅都比常人要重,那么现在的霍金呢?
是的,他的那赢弱的残疾的身躯如何支撑了那颗硕大而沉实的头颅,是精神,是智慧,是一种超常的智力和上帝的恩赐,抑或是我们所没有发现的东西?
就身体的重量而言,霍金是轻量级的,那瘦弱残缺的身子,那病残的躯体;然而,他大脑他头颅的重量,却是在人类智慧的制高点上,因此,我们才有了这个伟大的数学家。
一个人的分量是不可以用平常的方法计算的。
24.《梦中的风景》跋
人人都有梦,人生离不开梦。现实生活中铭人肺腑、撼人心魂的,往往成为梦中迷人的风景。梦是人的下意识创作。文学也如同一个灿烂的梦,她不是无意识的,她是缪斯女神的皈依者虔诚而执著的心灵仪式。文学文学,多少痴迷者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学的七彩梦,缥缈绚丽,斑斓多姿,云蒸霞蔚,生气盎然。
如风之不拘形迹,如火之热烈浪漫,如水之波浪壮阔,生生不已……大干世界因了她而妩媚生动,社会人生因了她而有沉甸甸的分量。
岁月匆匆,倏忽人生已逾不惑,屈指算来,文学之梦已是有经年有日,侍弄文学批评也十载有余;虽过了青春年少激情澎湃的年月,然而,为文学而梦断云水,为文学仍发少年愚狂。
当我把近年来东鳞西爪、涂鸦画符的东西结集成册的时候,我忘不了文学之梦的诱惑。这个多情的绚烂的白日梦,伴随着我大半人生,也占据了我心灵的一隅。人生的嘈嘈杂杂,世俗的琐屑无奈,生活的平淡重复,而钟情于她能让你于平俗中得雅趣,浮躁中见宁静,虚幻中获充实,我以《梦中的风景》作为这本集子的书名,意在对我多年的文学作一次情感的盘点和检阅。文学的风景风情万种,魅力无穷,但这里所展示的只是一个寻梦人眼中世界。
梦是人生自由自在的精灵;梦是孕育文学花朵生命之种;梦是文学的不死鸟。
面对一个日益世俗化的和商品化的社会,文学的梦艰难地腾飞,然而岁月不居,人生有限,人生需要文学的抚慰,社会的肌体同样不能没有文学的精神滋润。
天荒地老,物质不灭,文学之梦也将伴随人生永恒。
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厚爱,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