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泥鸿爪
34280100000043

第43章 书人书话(15)

因这个论题本身所体现出的故事性和史料性,本书又多以故事和轶事展现,文字轻松好读,又配以插图,犹如展开了一幅幅生活的风俗画;但又注意正本求源的考证,对一些命题、典故和掌故的引述中,追溯故事、掌故的起源出处,这类材料大到一个史实,小到一件生活器物,比如对馒头的考证等等。这种重求证、重原初史料的态度是认真的,而且,有不少对士人生活的论述,精当而有新意。

虽然,本书的开篇“概论”和最后一节论魏晋士人生活的文字,对全书的学理性有很大的提升,但总体而言,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的读物,是介绍古代士人生活的资料性图书。尤其资料的搜集是很见作者的工夫的。

海田的诗

读女作家海田的诗和散文集《嫁给绿色》和《回归温柔》,觉得她是在用两种不同的底色描绘出生活的斑斓丰富。她的诗文以两方面内容为主,一是关于绿色军营的,一是作为女性情感的。

前者虽不是直接表现军营题材,也少有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的气势,但在一些诗中,作者常是从一些军旅生活的场景入题,比如写18年的出征纪念日,实际上是军旅生活的纪念,写压缩饼干的滋味,以至于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物件,也能闻到绿色军营的气味。她写道,“在酒吧中也诠释着军人豪放与激情”。以“嫁给绿色”的感觉,诠释军人生活的诗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军旅生涯和军人生活的一种特殊情感;另一类是如题所示,是温柔的女性是细腻的情感再现,其中有母性的亲情的有对爱的感悟等等,这类的作品是作者作为一个为人之母为人之女为人之妻的一种情怀。当然,这两类作品,作者有时又合二而一,相辅相成。

如果说作者在早先创作的一本诗文集中上述的诗情还有些较为清晰的区分,而在后一本诗集中,则将对军旅生活的豪迈激情和对日常情感的杂糅组合,形成了较为浑然的军营与女性情感的主题合龙,在手法上,这些诗不是单一的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绘,而更多的是一种哲理的抒发,同样写一种军人的高古雄风、英武之气,后期的创作多了深沉的思考,主要是一些人生哲理的阐发。比如对战争的遥望,对往事的回忆,认为回忆像一只饿狼;比如伤痕的颜色,比如在枪膛哺育鲜花,凡此种种,这些诗作的语言都很硬朗而坚实,力图写出生命的感受,五味杂陈。诗是语言的较量,如果有更为精到的讲究,这类作品的内涵会更厚实一些。

作为一位女军人,涉笔于诗坛,且有些创获,而且写得饶有兴味,英气勃发,实为难得。在久违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的诗坛,有时,不必非一定是铁板铜琶,才为品位才为大气,而在哲理的抒发,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中,写出作者的独特的感觉,写出诗意和诗情,有人世间烟火味,又有宗教感,这种诗定会有读者。

从时下的阅读趋向说,读长篇大论者没有多少耐心,读休闲逸情的又不显档次,而读诗又怕诗人的迷魂阵,也不愿费那个脑子,而快意盎然的体味了人生的诗什,能引起共鸣,这些或许可以从海田的诗中见到端倪。唯有这些,就是成功。另外,读海田的诗作,还让人想到,在一个男性占主导的诗坛,有一名巾帼人士,还是穿绿军装的人,实在为时下不常见的一种现象。仅此也当为其欢呼。希望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我们从过去神圣的诗人到如今诗被随意的不屑,一个诗的国度这样的现象令人深长叹之。有人说,现如今,从过去写诗的比读诗的多到今天读诗的和写诗的都寥寥零落,这也不是正常的。不敢想像,如此下去,多少年后诗人只是一个十分古怪的称呼了。

21.可歌可泣的《中国院士》

在这部洋洋三十余万字的作品,作者张建伟、邓琮琮将我国当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作了一次纵向的梳理,上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科学精英们为了祖国的强盛,负笈求学,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老一辈学者们的严谨学风,报效祖国的执著热情,成就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大师巨擘。下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数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新生的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有的毅然决然地放弃优越的条件,从海外归来,参加祖国科学事业的创业开拓;有的在历次政治风浪中,尽管蒙受不白之冤,而那颗钟情于科学、执著于事业、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明月可鉴,苍天可感。这一代科学家们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学科创造,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当历史进入新时期之后,在“科学的春天里”,几代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体系正在形成。两位作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里的建树,各门类科学的领衔人物的刻画,较为丰富而完整地描绘出中国科学家们的时代贡献、世纪风采。

作为描绘中国科学院士风采的纪实作品,作者对每一学科中的重点人物,作了充分的展示,从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成功,在克服各种困难致力于学术方面的创造,从他们专业学识与道德文章中,表现一代科学巨子们为时代和人民所作的贡献,并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重要、重大事件,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作为一本记叙中国科学院士风采的人物群像图,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的描绘,并不是重点,但透过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勾勒,我们能够纵向地领略到,是这几代科技群英的风流,是伟大的祖国召唤,是中华儿女献身科学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不为名利为党为国分忧的品格,才造就了中国院士们几代人的辉煌业绩,才使我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有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士的发展历程,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在《中国院士》中,科学家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中许多人多次受到党的领袖们的接见,直接和间接地同党的领导者们共商科技发展的大事。无论是“黎明前的争夺”,还是新时期跨世纪的“春天的风景”,是党的领导者们把科学发展作为建设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最基本的国策,第一要义。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等老一代的领袖们,在科学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同老一代的科学家们认真讨论国是,放眼世界潮流,认真研讨当代科技发展问题。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虽然经受过许多的磨难,经受过历史的不公正,但是满腔热忱地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中华民族强大,“虽九死其犹未悔”,有如逐日的夸父,献上生命的最后一息。中国院士们每一项创造发明,浸透着党的关怀,即使在“**********”这不正常的年月,科学事业迈着“沉重的步伐”,科学家们有如传说中的西西弗斯,研究工作有如“滚石上山”,但在******总理及其他领导的关怀下,数学家华罗庚仍然推广统筹学、优选法,我国航天事业的研究仍未间断……

这本纪实作品,是科学家们的精神和工作的片断素描。作者采取的是实录,是以人串事,以人带出事件。作者采取了以当代科学发展史的纵览,穿插各个时期科学院士的典型人事,使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不致成为散漫的片断,而有一个思想之魂,即科学事业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中,它所承载的分量,也是一个中国科学家所应显示的精神品格。通过这部书,作者不仅是展示中国科学家们的业绩,更主要的是褒扬科学精神,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弥足珍贵的。

读这部书,可以引出一些题外的话。我们每天出书车载斗量,精品与俗品杂生,而有关科学家们的书籍却少得不应该。也许他们所做的就是寂寞的事业,也许他们的工作就不必让更多的人知晓,可是,对这支庞大的科学家队伍,文学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也有读者的阅读口味的问题。在《中国院士》的后面部分,作者描写了中学生青少年们对我国科学成果和著名院士们知之甚少,而更为滑稽的是,在“全国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中,不少参加的学生竞说不出最熟悉的科学家来,也不知钱学森是谁。因此作品在《下一代》这节中,着重描写了为科学普及工作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们,为了后人,为了科学事业薪火相传,默默地做着工作。有感于当代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淡漠,作者最后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为了我们的文明链条不至于失落,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早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本描绘科学院士的书,对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对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都是很有教益的。

22.经典和原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文化界注重文献的收集,注重典籍的积累,由过去各种舶来品的引进,到立足挖掘本土文化的传统,在学术文化界和图书出版界一度出现了“国学热”、“经典热”。推崇原创,注重元典,成为90年代文化的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