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泥鸿爪
34280100000038

第38章 书人书话(10)

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光明们,更是一些以权谋私,攫取权势财色,利令智昏,无恶不作的新老腐败分子。他们大搞贿选,“把权力当作商品来出售”,大肆行贿,少则十万,多则五百万;权钱交易,封官许愿,排斥异己,互相盯梢,敲诈利诱,等等。他们利用批贷款,开发旅游地,建房地产业,包括干部任命等等,牟取好处,大搞交易。在作品中,整个塘城市,上至********张天佑下到村委会主任等十数个人物,除了张书记的形象稍微正面外,其余多是以腐败或贪赃枉法者面目出现。所以,这部长篇小说,可谓是一幅阳光下作案者、明目张胆的腐败分子们的群丑图。

实事求是地说,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也为人所痛恨。作者是有感于这类生活的龌龊和肮脏,把这些大大小小戴着假面具或赤膊上阵的人物,一锅烩。我们看到了一些以身试法、贪欲和违法乱纪者,横行乡里,无所顾忌。这样集中地、自然状态地描绘,虽有些激愤,但理性的思考不够。小说总是要在展示丑陋的同时,要有独特的艺术思考,对表象进行深层的内在的揭示甚至批判,这一点是这部小说的弱项。如果读到这样的故事,发泄一下愤慨,还不如看新闻报道和法制文摘的好。所以,这部小说在故事情节上,是大胆地愤激地把腐败分子们拉出来示众,让一些更深入的腐败现象,一些令人发指让人不齿的作派,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读到那些公安局长为谋求官位,一次数百万的行贿,副市长、公安局长每月到某民营企业领取十万报酬的情节,看到满纸的为权谋、为财色、为一己贪欲,而丧尽人性和良知等的描写,而这一切又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操作,所有的游戏规则是一方的我行我素,没有相应的制衡力量,整个塘城无好人,整个生活是处在灰暗迷离的状态下,这样的小说,除了让人压抑,徒有悲哀,激愤和慨叹,或化作一种无望的叹惜,还有什么?

另外,在这些腐败分子与黑社会的勾结中,在一场官场和商场的闹剧中,人的理想的丧失,精神的空虚,以及对现时缺乏公信等,这种对生活的概括显然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对现状随意割裂的自然展示,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当然,在小说的最后也标有所谓“光明的尾巴”,一些腐败分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但从小说的整体看,它以揭露和展示一些贪赃枉法者的腐败生活为主,只能说明官场的黑暗深重,******任务艰巨。这也许是小说家的本意,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小说,或者官场小说,一般的是“三段式”:一是官场加黑社会,一是金钱开路,一是女色。所谓的性、政治、暴力与金钱,这多多少少地形成了某种模式,某种定式。这部小说也没有脱开多大的干系,也是有为官者积极谋权力,企业老板们背靠官场,行贿寻租,女人们投怀送抱,这个基本情节模式,在如今的小说包括反响较大的小说中,也是如此。

此类小说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作者也可能意识到如此,特意地从“权谋”上做文章,展示所谓阳光下的腐败,这也许更为惊心动魄,为人所愤怒。但这只是作者的美好初衷。大胆地剖开社会的毒瘤,引起疗救者的关注,不光是要有美好的愿望,而这类平面地展示的作品,也是当前此类小说所常见的。

所以,在我们铺天盖地的******小说的创作中,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深入地触及人的灵魂,新闻报道式的展示,同命运的刻画,生活的开掘相联系,不仅仅是以畅销书的吊读者的胃口,满足于表面的抒愤懑而已。深刻厚重的这类小说是读者所期待的,只是还没有出现。

9.信念的力量——重读《祖国高于一切》

陈祖芬的这篇描写人物的报告文学,是新时期的名篇,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也是作家的成名作,当多少年之后,再来渎这篇精短的富有激情的作品时,真感叹那一时期,这个文学的轻型武器,在一些作家手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扬,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写人物,游刃有余,写事件,充满激情。

作品着重刻画的是老科学家王运丰的精神信念: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将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为了他心中的机械制造专业……王运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德国归来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即使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义无反顾,“祖国高于一切”,坚定的信念成为王运丰历经坎坷初衷不改的精神动力,也是老一代科学家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品写于1980年,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科学领域的拨乱反正刚刚开始,在科学技术方面恢复被“**********”破坏的传统,挽回“****”耽误的损失,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于是,描绘科技英才,刻画科学家的业绩,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问世。像徐迟、黄宗英的作品,使报告文学一时独领文坛风骚,至今仍为人们所提及。作为陈祖芬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选取了一个从海外归国的老科学家,数十年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应和了当时全国开展的富民强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作品以一个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为了祖国母亲的强大,忍受种种磨难和艰辛,报效祖国的事迹,表现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实现中国现代化强烈的渴望这一时代主题。作品发表后,获得新时期全国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由于作品的重点是在对王运丰报效祖国的精神刻画上,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的描绘上,所以它并不刻意去描绘王运丰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地位,也不突出他钻研科技的事迹,甚至连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也仅仅是描绘几个片段;作品要突出的是王运丰的精神信念,几经磨砺,矢志不渝。他早年为了归来,在德国抛家别妻,回到祖国,然而“****”中却被诬陷为“德国特务”派去挖煤。在那个斯文扫地、文化贬值、黄钟毁弃的不正常的年月,王运丰成为千千万万个科学家、知识分子中的代表。所不同的是,遭受这个非常年代的非人待遇,他没有泯灭老科学家的爱国之情,无论是他下放到蔚县农村监督劳动,还是“解放”后要求到某柴油机厂工作,是“中国母亲”的神圣情感,成为他事业和生命的精神支柱。他不顾戴着各种“帽子”,也不顾及自己年过花甲,还有三个孩子的教育等问题的拖累,在刚刚粉碎“******”重新获得新生后,他发挥出超常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一切都源于他早年留学时的信念:为祖国奉献才能,祖国高于一切。

陈祖芬在这以前曾创作过诗歌和报告文学,自这部作品开始,她走上专事报告文学创作之路。在这篇作品中,她用细腻而温润的笔调,把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同人物的经历的描绘融于一体,在主人公的回忆、著作者的描述和点评,不同的时空转换相切等,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中,突出主人公精神素质和面貌。

简洁的结构,具有论辨力量的议论,使这篇六千来字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不同于有些全方位、全景式的写人物的作品,深入而切实思想的内涵,是其所长。这以后陈祖芬注重对文化界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描写,形成了她的新时期报告文学家的重要地位。

10.读来忆往更沉重

80年中期,时值“**********”结束十周年、新时期文学中兴之时,一些作家尤其是知青作家,出于对当代历史的良知和责任,文学界反思“****”的作品,渐渐发展起来,其中,****、张胜友的长篇报告文学《历史沉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二十周年祭》,是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它直面真实,对“****”中荒唐滑稽的红卫兵大串连,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剖析,其特有的题材优势和思辨性,成为揭露“****”的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

经历过那段历史那个场面的人们,一定会记忆犹新: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年方十四五岁,扛上“红卫兵”的大旗,怀揣“红宝书”,就踏上了徒步串连的路,美其名日“新的长征”。于是,成千上万的第一次远行的少年学子,大多是黄口小儿、弱冠之年,却背负行装,颇为自得而盲目愚昧加无知,在自以为是的“壮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不平凡的洗礼。在某种意义上说,“红卫兵运动”是“****”疯狂的政治赌注中的一个筹码。今天,这一切都成为飘散在历史的天幕上的烟云,作为当年的当事人,以自己的亲历感受,反思这段特殊的历史,于是,有了这篇饱和着激情和忧愤,沉甸甸的《历史沉思录》(以下简称《历史》)。

在当年红卫兵运动中,井冈山大串连是一个高潮,也是一个典型。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的革命摇篮和最早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无疑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也必然成为狂热的政治角力的现代朝圣之地。1966年8月,******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使春夏之交开始的“文化革命”推向纵深,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大串连”开始了,井冈山,无疑成为这个运动的瞩目之处。《历史》一文描绘的是当代红色“朝圣”运动的畸形发展的最早情状。

闹剧是这样开场的:当年9月,井冈山开始接待红卫兵,第一批学校的名单在革命斗争博物馆的来宾登记表上留有记载。之后,蜂拥而至、川流不息的红卫兵校旗,一次次插上了井冈山。

于是,这之前平静的生活秩序被搅乱,“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口号鼓舞着那些怀揣着圣洁理想和革命意志的青少年们,期望着自己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得到革命的洗礼,有所作为。他们(她们)是多么的虔诚,领袖的一声号令,投入摧枯拉朽的红色运动,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像他们的父辈那样,重新来到革命的圣地,点燃革命燎原之火,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然而,现实的无情,大自然的无情,“红色运动”变成“********”,由于山城的条件所限,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小将盲目上山,造成了一些基本的生活问题无法解决,冬天的严寒,粮食短缺,制约着革命小将们的行动,于是个别激进者最终没能走出迷幻的怪圈,以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殉了虚幻而盲从的志向,井冈山上留了一个个令人痛心的坟茔。更为痛心的是,这些红卫兵小将们直到生命的完结,还仍然沉浸在革命的梦幻中,义无反顾,执迷不悟。这些可爱生命的毁灭,是对“**********”畸形政治的绝大讽刺。

所幸的是,《历史》一文对这个悲剧进行了清醒而富有理性的梳理和揭露,从红卫兵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对红卫兵的所作所为作了较为真切的描绘和批判。两位作者当年都曾加入了红卫兵大串连的队伍,体验过井冈山的严寒和饥馁,亲身经历了狂热的红色革命对人的身心的扭曲,他们的笔触是饱和着切身感受的。作为过来人,他们在描绘这个极为荒唐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注意追溯这红色革命的背后,更为深层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动因,思考的是在这个历史的大悲剧中,每一个灵魂,每一个思想者,所应该吸取的教训,当然也有该承担的责任。

在对这个典型事件的描绘中,作者夹叙夹议,走笔凝重,既有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的细部刻画,又跳出事件本身,进行评价。比如,在描写井冈山红色运动的同时,又宕开笔墨,写北京大本营方面红卫兵们的所作所为,从不同的空间上,映衬出这场运动的荒谬和危害。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连,实际上是“****”的“红色串连”集大成者,作者选取这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使作品立意上得到升华。在“****”成为人们反思当代历史的坐标的时候,读一读《历史》一文,更显出作者的眼光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