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泥鸿爪
34280100000039

第39章 书人书话(11)

读这篇作品,于我还有一个过来人的沉重。想当年,作为“老三届”最小的一拨,我们以六七届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赶上了这班车。那个难忘的时刻,如何到来的,至今没搞明白。但几次的串联,我们扒车,骗吃喝,借机旅游,借故学着大人开始了人生的许多经历。我所在的是一个小镇上的中学,那时候的我们听说了北京串联要分配名额,因为各种派系的混杂,各派的争夺,最后也不知是谁有幸成为会见伟大领袖的幸运儿,对年小的我们,就只能作壁上观了。最后,因为全社会的徒步串联,我们才有了机会。我们把地图上所有知道的革命圣地都标上了红线,当我们正在前往韶山冲的路上,被上面一声号令,堵在了长江边上的一个轮渡上,我们那个后悔和沮丧,那份热情被当头一棒喝后的消沉,不知是如何度过那个下午的。虽然,在这之前,我们也有过寒饥和冻馁,也有过被扒窃和偷鸡摸狗的勾当,但我们毕竟高兴这种走哪吃哪的痛快。拿一纸大红印的介绍信,就可以住学校、参观文物、吃机关食堂,还可以赊点讨点零碎,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只有“革命时期”才可能有的事。所以当我们被告之不许再前行时,我们的革命理想和逍遥混世的杂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知那个时候我们是如何调转回头的。本来,散兵游勇的我们,革命热情正旺,豪气干云,一旦理想的旗帜无端地被扯下了,那支串联小分队解散了,革命对我们成了往日的记忆,在广阔天地炼红心,从此一别数十年,当年的小将们、同学们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当二十多年后,我们陆续知晓一些当年串联队员们的点滴,已是双鬓染白,也有的已不在人世了。世事沧桑,人生梦多。我们曾经用热情和豪情走上革命路,期望有所作为,但却在盲目和无知中,蹉跎趔趄,虽然用双脚在路上行走,如风飘浮云不知所踪。我们有如行者,只是从属于狂热的政治,是一个不正常年月里政治赌注中的一枚棋子,在革命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我们的盲从只能是遍体鳞伤和无知无畏的戕害而已。如今,远逝了那些影像,留下的也只是一个可笑而苦涩的回忆。

所以,重温这段历史,心之苦涩莫可名状。感谢作者,以这种良知和勇气,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可贵的是要在不断地反思中,有勇气面对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胜友的这篇长达数万字的报告文学,对我们认识时代和人生,十分难得。

最后补上一笔,写这篇文字和另一文《信念的力量——评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是应我所尊敬的刘茵大姐所邀,他们报告文学学会对近十多年的有影响的报告作品进行再评论,以重新结集出版,这也算是分配的任务。但是,重读这些作品,却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这两部我所重评的作品,当是里程碑式的大气之作。时下,铺天盖地的作品,花里胡哨的文坛,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作品。尽管这几位作家本人还在创作,可是不能不承认,报告文学好像失却了它所应有的品性和力度。原因何在?是生活的题材所限,还是作家的灵气所致,还是读者没有那份耐心?搞不明白。

11.限制中的美丽——读《杨度》

写历史小说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对历史史实的尊重,概括博大的历史场面,要求作者有史家的眼光和博识。因此,在中外文坛上,留给读者的历史小说,得到共识的,流传下来的,总不是太多,大多作者不免为读者所诟病。当然也有描绘一个时代、刻画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成为经典作品的。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近现代,写这相对近距离的历史,是个更为艰辛的工作。所以读唐浩明的《杨度——旷代逸才》,曾为他担心,一是因为他写的人物虽是中国近代史的名人,但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时代中,杨度作为一个文化人并不是主角;二是在新近的历史小说中,有一类作品仅是以历史为背景,为依托,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情绪,更注重的是当代人(作者)的历史感知和历史心灵化。

这类所谓“新历史小说”,在前些时还很有市场。而唐浩明的《杨度》好像还是以描绘历史人物为本,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为了表现出一个有抱负有良知不甘沉沦的热血书生,在中国社会大动荡年月里,经历的人生磨砺和几代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追求。作品据史而作,据实而书,这对作者来说,既要有相当宏博的学术知识,同时,作为小说,又要有必要的优雅到位的艺术加工。即是我们所说的,创作纯粹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是带着镣铐舞蹈;限制中的美丽,更见出作者史家的功力。

现在看来,洋洋三大卷的《杨度》,吸引人的不是它对历史作了哪些重新的发掘,以及“心灵化”的处理,也不是作者把这些清代以降的鼎沸的政坛、文场大神小鬼描绘得怎样出神人化。

作为一部学者型的历史纪人小说,唐浩明似乎是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从一大批活跃在历史前台的人物同主人公的关联中,着重刻画一个“旷代逸才”的历史作为,并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历史世相。无论是康梁维新派人士、清廷显政要员,还是民间隐逸之士、硕彦大儒,等等,这些同杨度作为一个既维新又守旧的时代“逸才”,在中国新的革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都以自己的人生足迹,完成了那个时代提供的精神洗礼。从历史小说的真实性来看,《杨度》是历史所规定的舞台上,上演的一出人物正剧。因为作家恪守着历史的规定性,这场剧目,一些真实的人物场景,略显得严正有余,活泼不足。一些繁复背景介绍,从情节和人物发展的关联上看,又不无必要,但小说的灵动性却又有些损伤。

不过,在某些历史小说变异为或“神话”,或“戏说”,引起读者淡漠的时候,《杨度》的出现,对我们所谓的完全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是否成为一种新的承续呢?或者,面对浩大深重的历史,我们的历史小说是否也应该有些突破呢?

12.庄子哲学的通俗解读

杨书案的长篇历史小说《庄子》去年4月荣获台湾实学社罗贯中历史小说首奖,奖金为百万元台币。大陆一部作品在台湾获百万元大奖,似乎《庄子》为首例,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佳话、盛事。大陆出版界也不甘落后,中国文学出版社于今年4月出版了这部作品的大陆版,据说,首版印了一万册。

一部作品获取百万元之巨奖,本身就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让写字谋生者,让不看好文学这碗饭的人们,提起了精神,有了些许的期望,也勾起了人们的疑惑,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这是一部较为沉实的历史小说,是一部仅凭少许的史料,经过作家大量的艺术创造,而参透了彼时彼地、领悟了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凝结了作家对中华文明的深人思索,描绘出的鲜活人物的作品。这类以刻画古代哲人智者的历史小说,近代以来,就有不少的优秀作品问世,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也曾引起文字同宗同祖的海峡两岸以至邻邦作家们的青睐,香港和台湾都有写古代文化名人的高手,在日本,也有几位写中国古代诸子小说的大家,最著名的就有井上靖的《孔子》,曾为中国读者所爱好。湖北作家杨书案,致力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他开掘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计划写作系列化,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陆作家历史小说创作的新追求和实力。

《庄子》从古书典籍的记载中,撷取有关庄子生活、思想和行状等,演绎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图景,描绘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生活轨迹、思想脉络以及处于纷乱时代中的庄子立身处世的哲学。

小说开篇描写庄子少时同母亲在阳春三月踏青郊游,庄家洗浴焚香,庄子问名器之学,喻示着主人公求学执著与游历问道的一生经历。作品先是描绘了庄周在朋友的举荐下谋得宋国漆园吏小官,并在数年里将这一被庄子自喻为“稻粱谋”的差事,做得顺当有为,他虽提倡无为而治,但也深得人心。然而,他心存高远,百工小吏的职位令他心所不甘。他期盼着与社会的交游,与思想者们切磋。他走出漆园,告别妻子,从宋国蒙城走出后,同那一时代的文武臣子们进行着思想的交流和政治的探索。庄子先后游历了魏、齐、鲁、晋、楚等国,在同孙膑、鬼谷子、庞涓、惠施等人的交往中,阐述了其清静自适、淡泊名利、率性由之、注重人本、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在小说中,庄子的这些思想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他是一个不知倦怠的行者,一个历经了春秋战国风云激荡、政治变化的大波小浪,而极富个性、不肯妥协的性格。

小说不是描写庄子一生的成长历程,也不是借以表现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的盛世辉煌,它仅仅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表现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老庄哲学的智慧风趣,善于探究事物的辩证发展;他“扬弃世俗,强调生活的朴实,夸耀个性的逍遥,否定鬼神的存在”。由于作品描绘剖析的人物主要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张扬个性、注重思考、敏于言的古代哲人,作品的故事多依从人物的思索,在故事情节铺排上,又从史实出发,哲理的阐释多引用庄子的言论。作品对庄子的思想从不同的论敌和对手上去表现,有关道器、生死、名实、义利、天人等等,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都有所涉及,多侧面地表现出庄子思想的丰富性和性格的复杂面。同时,作品也描绘出同庄子交往中的诸多论敌和朋友的性格,惠施的好辩、追求功名和排挤他人;庞涓的阴鸷弄权,迫害同门;剔成、射御、公子偃的三角关系与欲望……以及关于彼时彼地的社会风情的描写,都生动地衬托出庄子生活时代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情态。

小说不同于那种据史而著、严格写实的“历史小说”,它没有制造强烈严谨的情节冲突,其故事片的展开多从属于主人公的思想,以庄子的心性行事为轴心,在诠释当时的风俗民情、景物器用上,在描绘春秋时代诸国种种故实上,犹如白描的散文;其文笔流畅和知识的丰富,令人读来饶有兴味。这些大概是获得台湾读者好评的原故。

作者杨书案近年来致力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自1981年出版长篇小说《九月菊》(描写唐朝农民起义的小说),1985年出版《长安恨》(《九月菊》续篇)以来,先后有《孔子》、《老子》、《孙子》等历史小说,为当代小说家描写历史人物的高产者。

一个时期以来,开掘古代史题材,尤其是文化名人的历史小说创作,几近高潮,异常热闹。曾有韩静霆的《孙武》、夏廷忠的《范蠡》等,这些作品,不同于描绘事件的历史小说,它囿于史料的限制,不少的作品仅凭历史上寥寥可数的文字,但是作家们的创作热情可嘉,挖掘史料,沙里淘金,为再现历史的光华,为塑造华夏文明的人物典型,不遗余力。但在有的小说创作中,作品的人物只诠释其思想和哲学的传声筒,人物的形象欠缺血肉,尤其是如何处理好历史史料同小说创作的关系,如何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写出人物的灵魂和思想的神韵来,写出人们心目中熟悉而陌生的一代哲人的光彩来,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面对我们所熟悉的历代文化大师巨擘,面对着诸子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所有的艺术再创作和再加工,都可能造成弄巧成拙。也就是说,面对厚重幽深的中国文化,作家们的艺术成就的高下,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样期待着这本得过大奖的《庄子》。

13.《留学美国》与畅销书

最近,钱宁的长篇纪实文学《留学美国》(江苏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书市上都很抢手。据报载,在上海书市占据十大畅销书之首,达6000本之多。北京的一些街头书摊上卖得也不错。这里不是为它做广告,其实,早在本书出版之前,《新民晚报》应读者的要求,连载了四个月,可见在广大读者中有较大的反响。

从图书的选题来看,近一时期内,纪实的东西还是很有市场的,一些个人性的私情,一些黑幕式揭秘,一些人物的史实钩沉等等,无不为众多读者所追捧。也算有些时日了,写域外生活和留学生生活的作品,较为走红,说历久不衰也不为过。这个题材的常写常新,是因为国人中有个庞大的读者群且还在不断地生成增长,想想,有多少家庭为自己的孩子早就打起了洋插队的主意,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读者见识多了,选择多了,要求也就高了,面对这样些苛刻的选择,同样的题材同样类型的图书,其竞争力何在?具体说,钱宁的这本书,如何去吸引由众多图书培养出来的审美兴趣,它有何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