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泥鸿爪
34280100000018

第18章 浮生札记(6)

人们瞩目法兰西,钟情法兰西之夏,为了这只灵怪——足球。这只用22个生命去拥戴的足球,像一个激情的精灵,在绿茵场上滚动,来时倒海翻江,去时万马齐喑,或挟风走雷,或水波不惊;倏忽大势逆转,转瞬满盘皆活,场上风云变幻,场下千姿百态,遥相呼应。激情催发了队员们的潜能,一场力量的竞技演化为一出艺术的舞蹈;激情如烈火,把球场燃烧成一口沸腾的锅,球迷们的狂热也随着小小的足球转动,或悲恨或喜泣,捶胸顿足,掏肺倾心。

绿茵场征战,优胜劣汰,胜负输赢,是力量和体能的较量,是谋阵布局的对垒,更是激情和智慧的角逐。“非洲雄鹰”尼日利亚过关夺隘,智利队“双萨”的神勇组合;巴西的罗纳尔多、英格兰的欧文、法国的齐达内、荷兰的博格坎普、阿根廷的奥特加等人上乘的表演,与其说是在演绎和活化了足球艺术,不如说他们是用激情的利刃在解剖足球。就是这些足球的激情大师,才有了阿根廷与英格兰、德国与克罗地亚的经典战事。尘埃落定,我们在惋惜一些强队命运不公时,又为这些激情天才的出现而宽慰,也许这就是法兰西之战的最大成功。

比赛充满悬念,充满玄机。旦夕祸福,不测风云;偶然的机遇,随意的可能,冷门和黑马,结果胜败难料;也因此吸引了各色人等的预言家,连各参赛国的政要也不甘寂寞——首脑督阵,议会休会。体育大赛玄妙无穷,足球大战更是壶里乾坤,咫尺万里。玄机玩弄于股掌,胜负命悬一线;教练斗法,球员争勇,“裁判风波”,球迷狂闹;老牌劲旅西班牙、英格兰、意大利、德国过早地被淘汰出局……这就是足球,这就是今夏热闹的法兰西。

拥有64场战事的第16届世界杯,渐近尾声。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享受足球带给我们的激情,体味人生,这岂是体育所能包括了的?没有足球大战的夏天并不都是平淡的,但有了足球的夏天,我们更体味了人生的丰富。

我们为有这个浪漫的夏天而庆幸。

10.同情弱者向往激情——再说世界杯

拥有32支军团拼杀的法兰西大战是这个夏天男人们盛大的节日。

看了几场比赛,总的印象是弱旅表现不俗,坚矛硬盾,各路诸神都有绝招,绿茵场上无孬种。我看球有偏心,好为弱队占卜、祈祷,同情弱者,天地良心,是想让这些好不容易拼杀进来的队伍,有更多的机会表现一下。私下里也是为了场面更好看,更过瘾,更刺激,更多悬念。你想,一支不被看好的队伍,摧枯拉朽,把场面调动得生气勃勃,那是球迷的幸福。足球是圆的,场上说不准的事经常发生,最后冠军也可能戴在“黑马”的头上。

看了首场巴西对苏格兰和其后的智利与意大利、保加利亚对巴拉圭、尼日利亚对西班牙的比赛,领略到弱旅的风采,真为他们叫好。大战狼烟初起,诸神尚未归位,弱队没有什么包袱,搅乎一下,可能就有了算命先生大跌眼镜的事。智利队“双萨”神威,尼日利亚擒伏西班牙,日本队虽未进球,但多次瓦解了阿根廷的攻势,不都显示出弱队的不俗表现吗?

其实,所谓强弱也是相对的。弱于整体可能强于个体;弱于进攻可能强于防守。重要的是气势,精神。困兽犹斗,弱者们于此最有创造性。

足球是集体智慧的游戏,是艺术的游戏,整体的力量至关重要。整体感使这道体育大餐极具魅力。可是,个体的光彩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出奇兵而制胜,让一场平庸的比赛可能成为经典。

而这又取决于球员对足球艺术的感觉和领悟。如果说足球是一门力量的舞蹈,一次行为艺术的话,重要之处在于激情。有了这一点,我们才把这种体能的较量叫做艺术。足球滚动的是激情,激情又是一把刀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很难想象,没有激情的队伍能够有所作为。几场以弱胜强的故事,正说明了足球的激情和想像力的重要。当我们看到罗纳尔多、萨拉斯、尼日利亚15号奥利塞赫跑位、控球、得分时,我们充分领略了法兰西大战的足球魅力。

足球又是诡异的艺术,任何一个想当冠军的教练都“心怀鬼胎”,或先发制人,或暗渡陈仓,或瞒天过海,或声东击西,虚虚实实,图穷匕首见,不一而足;各路兵法,任意发挥。有时候,可能实得其反,有时候又人算不如天算。总之,波诡云谲,深不可测,悬念起伏于跌宕,危机来自青萍之末。这足球真正是一只魔球,让人不可捉摸。

因为同情弱者,就很想大战中冷门迭出。从这几天战情看,如果说尼日利亚队算是的话,我以为比这更为精彩的是,他们充分展示了现代足球的风采。让激情成为足球艺术的翅膀。或许他们并不如同有些舆论所期待的成为“黑马”,最后戴上冠军的桂冠,可是他们极富天才的激情表演,已把刚刚开始的法国大战引领到一个新的境地,让我们焚膏继晷、寝食不安的牵挂,没有白费。

从球场到文坛,以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启示。就文艺而言,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联想:作为艺术,同样要有竞争和创造;在这诸侯争先、群雄竞技,几代同堂的文坛,同样要有激情和灵感。文学没有国际大赛,没有世界杯,没有那么多观众拥趸,文无第一,可是文学的竞技场上,注入活力,增加竞争,永葆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是她的生命之源。

也许法兰西的世界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赏玩和游戏。

11.秋天的莫斯科

刚刚度过北京的金秋,没想到飞行六千余公里,来到这纬度更高的莫斯科,仍然是一个深秋。这秋意似乎更浓更酽,像一坛老酒,扑鼻醉人;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驳杂而不妖冶,浓烈而不滞涩。

我们是午夜到达谢列梅捷沃二号机场的,驱车向市内,道路两旁稀稀落落的树丛,在夜色中显得杂乱零落。机场路也并无特色,没有多少车子,路旁有一些大吊车支楞着,不时听到施工的声音。像世界上其他的大都市一样,市区向郊外发展,到处大兴土木,对初来的人第一感觉就像一个大工地。然而到了市内,灯光越来越亮丽,宽敞整齐的街道和巍峨宏伟的建筑物,使你感受到另一番景象。看看表,已是凌晨时分,路断人稀,可是那些造型各异的霓虹灯,却在夜风中激情灿烂地眨着眼睛,不禁令人想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的夜晚宁静中透出生动。

莫斯科有些建筑称得上高大辉煌,同西欧的建筑风格多相近似,但又有别于雅典风格或罗马派,自成一格。克里姆林宫、红场高墙等,记录着历史变迁的建筑群,在秋天长风中,有些冷寂而依然伟岸地耸立着,流连这些宏伟的经典建筑,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尤其在夜色朦胧中,愈发让人生发面对高大历史建筑群的特殊心绪。可是,秋天的莫斯科,最为灵动的则是大自然的秋色,那北方植物在大自然的造化中,生成的一种天工巧夺的自然底色,那色泽深沉,极有分量,是一种生命成熟后的金黄。

我们住的使馆招待所门前有一条被称为“哲学小道”的幽静之路。这是一个宽广的街头林带,高大笔直的白桦树和各种杂树,在秋风中摇曳,走在这里容易触发灵感,也许当年俄国文豪们也曾留下过足迹;邻近这片林阴带的是莫斯科大学的生物园,数百种植物茂盛地依偎着。有天晚上,我们散步到门口,探望过去,见树木森森,罗列如仪,感觉是一个深邃的生命之渊;在它的不远处是穿城而过的莫斯科河。这林阴密匝的小路,杂树丛生的生物园,弯曲逶迤的河流,相依相伴,许是哲人思索的好处所,在林****的座椅上,不时看到有老者们三两结伴抵掌而谈。秋意烂漫,智者喜静,仁者乐景,孕育着无限的诗意。

使我们充分领略到莫斯科的盎然秋色的,是一次郊外的不期而遇。那种秋色,是一种以金黄为主调的复合色彩,是高大的北方植物在大自然的造化中舒展而出的生命的色彩,不是涂抹浸染,而是从生命中孕育而出的。在我的经验中,这种艳丽、浓烈、深沉、厚实、纯粹的黄,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

那天,莫斯科的天气格外晴好,我们来到莫斯科的郊外,去著名的孔采沃住宅区,拜访20世纪50年代多次到我国帮助工作的老朋友阿尔希波夫的遗孀卡佳。老人已八十多岁,对43年前陪丈大到中国的印象历历在心。从她家出来,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住宅小区包围在一片金黄的美丽秋景之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满眼的金黄,一大片黄叶密布的树丛,这些叫不上名字的树,高大挺拔,是黄栌红枫,还是银杏?那黄色的叶片,密布在伟岸的树干上,兀自张着圆圆的小脸,并没有在深秋中萎蔫,阵阵微风吹来,少许的黄金叶片,飞舞着、旋转着,下落到那如黄金地毯般的小道上,聚合叠集,装点着周围的秋景。原先绿色的草地,被这簇簇金黄盖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名贵地毯”,走在上面舒适软和,似觉奢华。倏地,一阵稍稍大点的风吹过,眼前的黄叶,有如精灵般地舞蹈着,雪片似的飘落在我们的脚下。黄叶萧萧,秋风飒飒,这秋天的小精灵,妩媚地展示着金秋的斑斓。虽然同是一个城市,大使馆区的秋景远没有这般深沉,黄色的分量也没有这般执著凝重。好景流连,不舍归去。毕竟天色向晚,我只好拾取几枚金色的叶片留作纪念了。

当我们的车子就要启动时,远处卡佳女士正在阳台上向我们频频挥手。刚才,在她的家中,老人拿出阿尔希波夫生前同我国领导人******、******、****等人的合影,拿出薄一波同志亲自送的《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等三本书,深情地回忆过去的往事。

吃着她特意准备的茶点,我们共话友谊。她说,到她家的中国朋友很多。她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朋友没有忘记他的先生和他的一家。她回忆起三年前故去的丈夫同中国的交往,语气沉重。老人客厅摆放着一些中国的工艺品,墙上挂着一幅清代的仕女图。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张由我国肖像画家、俄罗斯文学专家高莽先生画的阿尔希波夫画像。由这幅肖像,我们油然想起当年中苏友谊鼎盛时期,是阿尔希波夫这样的一批专家到中国建立了两国人民更深厚的友谊。那时我还是小学生,从课本上知道了苏联、苏俄文学,知道了苏联专家。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设的大工程武汉长江大桥,就是“敬爱的阿尔希波夫同志”和桥梁专家西林同志指导修建的。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苏联和苏联的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至为深厚的。而作为中俄(中苏)友谊纽带的这一批老专家如今都已作占,化作了天地间的一缕金黄,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据陪同的俄国朋友介绍,卡佳女士因丈夫多年在中国工作,默默地承担起家务,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支撑了这个有四个孩子的家庭,是一位国际主义的“贤内助”。

汽车驶出莫斯科西郊孔采沃,远远看到掩映在一片秋色中的阿尔希波夫的家,年逾八十的卡佳老人还在阳台上,向我们的车子注目。我们感受到这位慈祥的俄国老人对中国朋友的一片情意。此刻,秋风仍不断地梳理着那丛金灿灿的树林。莫斯科的秋天,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老人的故事。

12.莫斯科墓园

三年前的秋天,我有幸在莫斯科参观“新圣女公墓”。这座公墓在市区很不起眼的街道上。那天,我们在另一地方公干后,径直来到这里。莫斯科的街道,大都比较古老,但气势宏阔,接近西欧风格,罗马式的高大,哥特式的峻峭,较为壮观。有些街道路面宽敞,绿地不少,而且居民区的街道也开阔,树木森森,显示出大都市中应有的人文情怀。可是,来到这公墓的街道,却与我所想象的不同,望着它那简陋的大门,我难以想象出里面安葬着一些生前多是有身份的亡灵。

先前曾经在法国参观过公墓,像蒙马特公墓,虽然埋藏的也多是一些名人大腕,一些政界、文坛的重量级人物,但其墓雕的水准大多不敢恭维,而且里面迷宫式的排列,让人一下子找不到你所要的目标。远道而来的我们,想看看巴黎公社的社员墙,几经周折,甚至出园、进园反复几趟(好在公墓是可以随意出入的),这样的周折费力,竞连精通法语的同事也连连抱怨叫苦。有意思的是,我们进园时还得到一份墓园指南,可拿着它也无补于事,找几位名人的墓如大海捞针,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当地人才如愿。

当时正值深冬,凋零肃杀的氛围让参观者情绪压抑,所以看到这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园门前的那些杂七竖八的电线交错其上,门前乱糟糟的马路,我的兴趣打了折扣。可是,我们的团长高秋福先生是一位周游列国的“世界通”,曾多次到过俄罗斯,他说,这里值得一看,还特别对我说,你们搞创作的,会有收获的。

他的话一路上很实在,也权威,于是,大家在期待和期望中安排了这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