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语典:民谚中的99条养生金言
34260600000073

第73章 要得腿不老,常踢毽子好

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众多的体育活动之一,更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踢毽子时,以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为主,功夫在脚上。锛、磕、拐、盘,转身稳步,前合后仰,在他人看来,像是在欣赏跳舞。

踢毽子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纵轴为中心摆动,带动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盘、拐、绕等动作使缝匠肌、胭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了锻炼。

锛、磕、落等动作能使足背肌、足底肌得到锻炼。至于花毽儿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外磕还龙”、“朝天一炷香”等,可将毽子上滚下翻,需要使用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方法才能完成,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踢毽子能使骨骼肌的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下肢血流的动力性平衡得到维持,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易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

此外,踢毽子时,由于肌肉不停地收缩,会促使人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增强较弱的心肌力量,使心脏跳动有力,这样不仅能增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能够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保护心肺功能。踢毽子还能使我们的胃肠蠕动加快,增加食欲,摄人更多的营养。

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而健康谚语“要得腿不老,常踢毽子好”则充分说明了踢毽子对我们双腿的好处。

在日常活动中,想要以踢毽子来强身健体时,就需要掌握一些踢毽子的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踢毽子时,要选择平坦的场地,避免风的干扰,空气要流通,使肺部能吸收大量的新鲜空气。在初学时,每个动作,先练习空踢,目的是培养动作的熟练度及身体的平衡感。可以先从单脚踢开始,学完单脚踢的基本动作后,再练习连贯动作,要左右脚交互练习,以促进身体均衡发展。当毽子失去控制时,尽可能用脚掌拍接,真正不得已才用手掌接住,不使其落地。可以此训练对毽子的接续性及流畅性,并训练自己的耐力及步法的灵活。踢毽子时两眼要注视毽子,不要单看脚的动作正确与否,而忽略了掌握毽子落下的时间点。身体跃起在半空中踢毽子时,要注意当落下时,应以前脚掌先着地,以保持脚步轻快,并可避免脚踝受伤。除花招动作特殊变换外,一般踢法都要求毽子直上直落。

踢毽子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踢就可以怎样踢的。如果我们不注意,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会给身体带来不适。

饱餐之后,不可立即踢毽子。过度疲劳时,不宜踢毽子。练习踢毽,同一动作不可练习过久,否则容易发生充血或两腿僵硬的现象。踢毽子因运动量颇大,容易流汗,故必须用毛巾马上把汗液擦干,并避免吹风,以免着凉生病。在进行踢毽前,必须做暖身运动;在踢完后,必须做整理运动。踢毽时,两手要自然摆动;跳起踢毽时,全身肌肉放松,确保优美姿势,要随时调整身体的重心,不可太过紧张。握毽子的正确方法是用中、食指夹住毽底或用掌心定住毽子,切忌用手拉住毽毛,这会令毽毛容易脱落或损坏。

此外,专家指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人,应尽量避免踢毽子运动,因为压在支撑腿膝关节上的重量会很大。如果一定要踢,就要注意控制时间,还要避免玩花样动作,以避免对膝关节造成伤害。

踢毽子的时间最好是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一些小孩子可能会觉得踢毽子好玩,挡都挡不住,但是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运动的适量很重要,以避免孩子因踢毽子过度而受伤。

相关链接倒着走路好处多

在室外散步时,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倒着走路的人。专家指出,倒着走路有利于身体健康。

倒走需腰身挺直或略后仰,这样脊椎和腰背肌将承受比平时更大的重力和运动力,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脊椎和背肌受到锻炼,有利于气血调畅。

倒走时,双腿要用力挺直,膝盖不能弯曲,这就增加了膝关节、股肌承受重力的强度,从而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股肌都得到锻炼。

一个整日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采用倒走方法能有效地消除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有研究表明,中老年慢性腰痛患者,每次倒走后会感到腰部舒适轻松,长期坚持做,对腰痛有明显治疗作用。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时期,采用倒走有益于躯干发育,减少鸡胸驼背的发生率。

此外,倒走时,动作频率较慢,可自行调节步伐,体力消耗也不大,这项活动很适合那些不宜做剧烈运动的人采用,如体弱者、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等。

若能长期坚持倒着走路,对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缩、关节炎等都将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