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语典:民谚中的99条养生金言
34260600000067

第67章 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勤快能治病,勤快更是克服老年痴呆的良方。人不但要经常动脑,还要经常动手、动脚、动身体。经常动一动,动则百脉流通,百病不生。人在勤快中会生出智慧,在勤快中会营造出和谐,在勤快中更会使人变得健康,也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巧。在生活中,勤快一点,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布置得十分优雅舒适。在工作中,勤快一点,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与勤快相对应的是懒惰。当一个人变得懒惰时,身体会出现不良状况,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从心理上来讲,懒惰的人在事业上追求四平八稳,以消极的心理处理日常事务,这往往会导致目光短浅,胸无大志。长此下去,大脑功能会逐渐退化,思维智能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变得怕烦喜静,懒散健忘。

人在百无聊赖中,也极易产生烦躁、忧愁、痛苦等不良情绪,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

从行为上来讲,懒惰的人遇事懒得动,生活上只求舒适安逸,工作只求轻松简单,机体缺乏锻炼,体能消耗相对减少,热量的“支出”小于“收人”,极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从病理上来讲,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功能用进废退。勤于用脑的人,大脑便能不断释放出内啡呔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要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高出10%~20%;反之则会大大降低。惰性严重的人,往往越闲越懒,越养越懒,进而多病缠身,形成恶性循环。

在工作中,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在彼此影响着对方。懒惰在一个团队中,可以像病毒一样快速地传播。如果一个群体中有一个人被“感染”了懒惰,那么他很快就会让其他人产生慵懒,产生想放松一下的感觉。

懒惰可以扼杀一个人的希望与机会,抑制思想和激情。有时候,懒惰会让人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或踌躇不得志。最可怕的是,懒惰是所有恶习的根源。对待懒惰这种恶习,我们要知道,一方面,懒惰是魔鬼,需要终结它;

另一方面,当懒惰很明显或持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又不应该急于求成——希望尽快消灭它,急于求成反而容易使人陷入绝望。对待懒惰,最重要的是找出懒惰产生的原因。

有的人由于受到某些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懒惰思想。这种人喜欢不劳而获,凡事不愿意付出。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懒惰之人。对于这种有懒惰思想的人来说,主要是要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凡事要靠自己努力”的思想,一般都能得到纠正。

忘我地工作和身心疲劳都会使人产生懒惰情绪。这样产生的懒惰,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能使人避免筋疲力尽。这时,好好休息是非常必要的,休息后之,我们才会精神饱满起来。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稍微有些懒散或短暂的休息,对身体来说是有好处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懒惰却是精神疾病造成的。尤其是持续存在,找不出具体原因,虽经主观努力却不能解除,或客观上明显存在被动懒散,但无主观体验的懒惰表现。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就应该考虑其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疲劳综合症:主要表现是持久存在精力减退、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下降等症状,稍微用脑后或轻度体力劳动后即有虚弱、疲乏、肌肉紧张、头痛、头晕等不适感受。尽管有这些痛苦或烦恼的主观体验,但疲劳综合症患者客观上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异常表现。

精神分裂症:有这种症状的人可能闭门不出,避见他人,不修边幅,蓬头垢面,饮食起居也需他人督促,没有任何主动要求;但他们却没有懒惰的主观体验,不会感到痛苦和压抑,没有改变现状的内心需求。

其他如适应障碍、精神创伤、各种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导致懒惰的主观体验或外部表现。

懒惰程度有的轻微,有的严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懒惰,让自己变得勤快起来,变得充满活力,变得更健康。

相关链接克服懒惰的方法

懒惰是效率的大敌。如果不让自己勤快些,那么我们就无法按时完成本该完成的事。以下是几个能克服懒惰让人变得勤快起来的方法,希望对一些人能有所帮助。

1制造紧迫感制造紧迫感,是较为有效的抵抗懒惰的方法之一。一个人如果有了紧迫感,就会迫使自己立刻行动起来,去做需要做的事情。制造紧迫感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最后期限。

2想一想不做的后果当想到做完事的好处时,你就会受到激励。同样,当懒惰情绪控制你的时候,你也可以想想做不完事情的后果——可能会很糟糕。为了避免发生不良的后果,你也许会立刻行动起来。

3为事情开头制定一个最小时间限制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好头,余下事情就容易做了。所以,制定一个很短的时间开头是有必要的,比如15分钟,甚至是5分钟,然后开始做这件事情,直到你制定的时间结束。接着,将会更容易继续做这件事情。

4把最重要的事情同自己捆绑起来如果去做那些你非常在意的事情,会使你更加容易克服懒惰——在你内心会产生想要行动的烈火。所以,寻找一个你非常在意的理由,然后尽可能把自己和它捆绑起来,是个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