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05

第5章 动物的杀手锏(2)

喜欢群集生活,经常浮出水面嬉水,受到惊扰时不散开,游泳时可以跃出水面达2米多,有较强的恋群性,同伴受伤决不离开。多于春季繁殖,出生时的幼体长1.3米左右,生殖间隔期1.5~2年,胎生,哺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各个海洋。

海豚能听到的声音范围不如蝙蝠那么大,但它在水中能对频率高达170000周/秒的声音发生反应。很可能海豚的脑比任何蝙蝠的大脑的辨别能力更强,因为它必须有条理的收集来自物体、其他生物、海底和海面以及自身周围的水流的回声,同时也收集来自海面波浪和航船上机器的回声,并对这些回声逐一进行译码、分析和识别。

在水上人们常能听到海豚发出可任意控制的三种不同的声音:叽叽的叫声和唿哨声是与同类通讯联系的信号,而变化多端的卡嗒声是用来进行回声定位的。后者以每秒1~800次的脉冲进行传播,最短的持续时间大约是千分之一秒。在音调上,这声音变化在20~170000周之间。低频声音比高频声音传播得更远,所以要识别近距离的捕获物或判断黑暗中的障碍物,多半是发出高频声音。海豚根据回声的不同,就能判断它所遇到的鱼的大小和种类。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也能辨别出大小只有1/4寸(约6.4毫米)差别的两个物体,并能检测出一个直径小于1/6寸(约4.3毫米)的障碍物。海豚还能避免与放在它通路上的看不见的玻璃板或塑料板相碰撞,它也不会被人为的声音所迷惑,仍然清晰地记录着它自己所发出的声音的回声。

当海豚到处游弋时,大约每隔20秒钟发出一个突然的声音。一旦这个声音返回,它就发出连续的声音来寻找反射源。如果这反射源是食物,海豚就一边靠近它,一边在一个10度的幅度内左右摇摆进行观察,直到找到反射源为止。在平时,任何一个轻微的泼溅声都将引起海豚的探究行为。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豚的外耳是闭塞的,鼓膜和听骨也很简单,所以它的听觉方式必然与陆地动物不同。外来的声音是通过身体组织和颅骨到达中耳,这就意味着海豚在水中能良好地听到声音,但在空气中就不然了。中耳和内耳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物,其听神经是极灵敏的,若与其他动物相比,它的整个听觉机制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与大多数陆地动物相反,海豚大脑中的听觉中枢比视觉中枢大四倍。海豚听觉机能之灵敏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正如人们的视觉能区别相差极其微小的距离、大小、颜色、形状和亮度一样高超。有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像一粒沙子这么小的物体上,而不顾视野中沙子周围的任何其他东西。同样道理,海豚在各种复杂的声音中,只倾听它熟悉的回声。但当新的声音突然出现时,它也能像人那样立刻警觉,并迅速改变自己的注意范围。

鲸鱼是海豚科中的大汉,像海豚一样,它产生50~80000周/秒的高频声音和卡嗒声,带着这些声音航行能避开障碍物。鲸鱼的叫声与海豚发出的口哨声不一样,它似乎是以迅速而重复的嘎嘎声进行通讯联系,用每秒500~2000次速度的卡嗒声来进行回声定位。当它游弋时,似乎对低频回声特别注意,因为这种回声将带来远距离的信息,但当鲸鱼迫近捕获物时,则对较高频率产生反应,由此来确定正在靠近自己的是什么东西。

穿山甲、刺猬披坚执锐

穿山甲又名鲮鲤,隶属鳞甲目,鳞鲤科,是危害林木和堤坝的白蚁的主要天敌。

穿 山 甲

穿山甲身圆腹大,身长一般为40~50厘米,尾扁而粗,长为27~35厘米,体重3~6公斤。全身除脸和腹部以外,从头至尾披着17行约600多块犹如盔甲的角质鳞甲。四肢短粗,爪强健而锐利,用以打洞搔地寻觅蚁类。它们嘴尖,头小,与南美洲森林里产的食蚁兽、树獭、犹狳等贫齿目动物,以及非洲产的管齿目的豚鼠等,都有以蚁类为食的习性,并与此习性相适应,共同具有无齿或少齿、舌很细长的特点,故又把这三个目合称为贫齿类动物,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只是生态上的一种趋同现象。

穿山甲栖息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地有森林、灌丛、草莽等的各种生境,往往选择30~50度的山坡筑造其栖身的洞穴,很少在平地上发现,在陡峭的石山秃岭上更为罕见。穿山甲随季节和食物而变化迁居。冬春季节,多住在山坡下草丛中,夏秋两季,天气热,它多住在山坡上较为凉爽而不易为流水冲刷的地段。每年4~9月,天气炎热多雨,穿山甲不住深洞,栖息于距洞不远的浅窝。

冬季则睡在洞的深处,留洞时间较长。气温在23℃~24℃以下时,营巢内总是垫草或屑枝叶,甚为怕冷。

穿山甲打洞时前爪挖泥,后爪往外摊泥,速度很快。白天多卷缩在洞内酣睡,入夜外出觅食活动,一夜能行走翻越数个山体,行程达5公里左右。冷天活动较少,多居住在洞内。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速度比蛇游得还快,据观察,一条20米宽的河流只需8分钟游到对岸。

穿山甲在白天几乎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将头部和四肢缩到胸腹前,尾巴紧紧的裹在外面,这种球状的睡姿可以保护其没有鳞甲的胸腹,以防敌人偷袭。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穿山甲也是这样缩成一团,使野兽无法下口,因为它的鳞甲非常硬,加上身体呈球形,想咬也无法用力。它的长而扁的尾巴两侧长满了锋利的鳞片,像一把两面开刃的利剑,成为它们自卫或进攻的武器。若同性的穿山甲相遇,常常会发生领域的争斗。在殴斗时,把尾巴插入对方肋部的鳞片内以刺伤对方的皮肤或使其鳞甲脱落,严重者使皮肤溃烂乃至死亡。山猫、狼等野兽对于穿山甲无可奈何。一些大型的猛兽如老虎、豹子等,可以把穿山甲弄翻,穿山甲可以用尾巴来惩罚对方。曾经有猎人在大穿山甲的尾巴上发现有一只已经死去的豹,脖子被穿山甲的尾甲刺穿卡住了,原来是豹在用爪子拨弄穿山甲的时候,一不小心被穿山甲抡起锋利的尾巴,狠狠的抽打在脖子上,鳞片切断了豹的颈动脉,卡在了脊椎上,豹子就此送了命。

穿山甲的听觉和视觉差,但是嗅觉灵敏。平时走路十分缓慢,头部经常左右晃动,嗅闻空气中蚁穴的气味。蚁巢一般在1~2米深的地下,从主巢到副巢有四通八达的通道,穿山甲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可以判断出蚁穴的出口和入口所在。它一般先找到出口,挖开洞口,用吻鼻堵住,然后憋足了气,向洞内喷压气体。有人认为它们口内有感受气体压力的敏感的神经细胞组织,也有人认为其鼻黏膜能够嗅出白蚁溢出的蚁酸的浓度,总之,它们几秒钟以后就可以判断洞道的长短,若洞道长于4米以上的时候,就会放弃,若探明洞道比较短的时候,就沿蚁道挖掘,时速可达2~3米,用前爪抓碎白蚁的菌圃,然后用那富有黏液的40多厘米长的长舌快速伸缩,将白蚁吞食。

白蚁是世界性的害虫,穿山甲是白蚁的天敌。据科学家观测,250余亩森林中,只要有一只成体的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穿山甲还有爬树的本领,爬树时用四肢钩住树干,再用尾巴抵住或卷住树于去寻找树上的蚂蚁,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能食蚂蚁500克。

若遇到较大的蚁巢,一次吃不完,穿山甲还会封存,等到第二天继续享用。夏季炎热,蚂蚁都爬到洞穴的外面活动,不容易集中捕食,这时,它们就将身上的鳞片张开,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引诱蚂蚁钻人鳞甲间。等蚂蚁进入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将鳞甲关闭。然后,穿山甲走到水中将鳞张开,释放出的白蚁全部浮在水面,它便伸出舌头扫食。穿山甲的口腔中虽然没有牙齿,但唾液腺十分发达,从口腔的颊部可以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皮下,唾液腺大量分泌液体,将白蚁送人特殊的胃里。胃分两室,前胃壁薄,胃容物可达4/5,主要是贮存作用。后胃有在进食的时候吃进的小沙石等粗糙的颗粒物,胃壁褶皱而厚,有角质膜,收缩时研磨食物,代替了牙齿的作用。

穿山甲发情交配一般夏季为主,此期间,雄兽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配偶,常在穿越山脊处拉屎撒尿,并用趾爪抓地面。常循直径追寻雌兽。每年冬季繁殖一次,每胎只产一仔,成活率低。仔的体重约10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半月后体重250克左右,这时已睁眼睛。一月后鳞甲再次角质化,并变为黑褐色,体重增到500克。两月后,仔兽扒在母兽的背颈上随母外出觅食。半年后体重1500~2000克重,这时仔兽离开母体营巢独立生活。穿山甲母性强,有幼仔时外出不远离,外出后每天仍回原地。

近几年来,自然界野生穿山甲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列为我国第二类保护动物。

刺猬为哺乳纲,食虫目,又名刺球、毛刺、猬鼠。

刺猬是种奇特的动物,长25厘米左右,小眼睛,小耳朵,短尾巴,胖胖的身体,背脊上长满了棕白相间的刺,其它部位丛生着浅棕色的粗毛。

四肢短小,趾端有爪,弯曲而锐利,适宜挖土。

广泛栖息于山地森林、草原、开垦地或荒地、灌木林或草丛等各种环境,平原丘陵多于山地森林,在低洼地沿山等地的树根、倒木及石隙的墙角下、洞穴中做窝,内铺树叶,干草,苔藓等,白天隐匿,夜晚活动。以食昆虫和幼虫为主,植物则食橡实、野果、草菌含类作物。冬季蛰伏3~5个月,11月左右~3月繁殖,年1~2次。春产的为多。

每窝3~6个,多至8个。幼仔体表发红,棘软,无毛。

刺猬常常咬住一种有毒蟾蜍的耳周腺,用嘴吸毒汁,然后将它涂在自己的针上,或者将蟾蜍咬住,用蟾蜍的皮肤毒液涂擦在“武器”上。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白天,刺猬栖息在山洞、石缝、草丛和灌木之中,到夜晚才出来觅食。它吃蝼蛄、蝗虫、马陆、蚯蚓等类,有时也吃植物的茎叶和蔬菜、瓜果,也会捕蛙、鼠、蛇和小鸟等。

刺猬一旦遇到敌害,马上缩头曲脚,将整个身躯向腹部卷起,竖起硬刺,形成一个刺球,使猎狗之类的动物对它无可奈何。

刺猬性情凶猛,能和毒蛇搏斗。人们会见到刺猬战胜蝮蛇的搏斗场面:一条蝮蛇同一只刺猬遇上了,蝮蛇闪电般地扑向刺猥,却碰上了刺猬身上的硬刺,不得不退缩回来。可是蝮蛇并不甘心,连连发动进攻。别看刺猬腿短,碎步却很快,动作相当灵活敏捷。蝮蛇被逼得紧,只得停下来防卫,并再一次回头扑向刺猬,依然挨到刺。结果,蝮蛇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掉头就跑。

小刺猬却猛扑上去,一口咬住蝮蛇的脑袋,用脚拍打蛇的背部。蝮蛇作垂死挣扎,不断扭动着身体,千方百计地想甩掉刺猬,但始终没能得逞。最后,蝮蛇浑身颤抖,倒毙在草地上,成了刺猬的美餐。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和伊里安岛上,生长着一种奇异的动物,身长50~70厘米,重5~10公斤。身上看上去像一只玩具小象,舌头细长,长有倒钩,可以伸出嘴外很远,又像食蚁兽。这就是针鼹。

针鼹和鸭嘴兽同属单孔目,都是哺乳动物,却是通过下蛋繁殖下一代的。长吻针鼹的雄兽后足有鸟距一样的毒爪,中空,基部有分泌腺,跟毒液腺相连,这在兽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被它的毒爪抓破的话,动物会立即产生红肿和疼痛。

针鼹白天穴居洞中,到傍晚时分出来活动,从长嘴中伸出线条般的舌头,伸进蚁洞里舔食蚂蚁,有时也吃其它昆虫。它除了用舌头粘液取昆虫外,还可以用舌钩钩取昆虫吃。

针鼹四肢粗壮,大多长有5趾,趾尖锐利,善于挖洞。洞刨好以后,它就退到洞内,紧缩着身躯,竖起背上的尖刺,挡住洞口,使敌害不敢轻易来犯。如果它在洞外遇到敌害,就使出另一个绝招,迅速卷缩身躯,把软弱的头和腹部藏起来,变成一个“刺球”,敌害见了也只能望“球”兴叹。

针鼹身上的刺有长有短,长得不很牢,刺尖有倒钧。有时,它还能主动向敌害出击,用背朝向敌方,以尾巴猛击,针刺进敌害体内,就脱落在肉里,使敌害疼痛难当,再也不敢进犯了。

白熊极地求生

白熊又叫北极熊,哺乳纲,食肉目,是熊科动物中个体较大的一种,分布在北极区内,以冰岛、格陵兰岛、加拿大和俄罗斯北部的一些海岛上居多。

白熊是食肉类中的巨兽,最大个体是1960年在北极柯兹布湾捕获的,体重达1002公斤,体长达3.4米。它力大无比,牙齿异常锋利,是北极狐、海豹、驯鹿的天敌。在熊类动物中,它是最大和最凶的一种,号称“北冰洋之王”。

白熊全身为白色(冬季是纯白色,其他季节稍带淡黄色),这与白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有关。白色的毛皮有利于它接近猎物而不被发觉,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色。白熊的头和颈都比别的熊长,它的脚掌下生有密毛,使它在冰雪上行走而不至于滑倒,这是其他熊所没有的。白熊的毛很长,中间是空的,皮肤为黑颜色,皮下还有一层很厚的脂肪,吸收热量和保温性能都很强,即使在零下60℃~70℃的严寒中,仍能正常生活。白熊还善于游泳,用带蹼的宽大前掌划水。有人曾看到白熊在离岸320公里的海面沉浮,动作敏捷,常搭在浮冰上到处飘移。在海里往往由一座冰山游到另一座冰山,几十海里的距离,游起来毫不费力,并且会潜水。

白熊和候鸟一样,也随季节不同进行迁移,只是迁移的方向和候鸟相反。夏天它们在河口附近活动,这里动物比较多,食物丰富;严冬时,洋面封冻,它们便向北迁移,寻找最可口的食物——海豹。

当海面上结满了冰,海豹就从冰底往上挖洞,作为换气的通道,并且很注意不使洞口结冰,要不然就会闷死。白熊知道了这个秘密,专门守住洞口等待着,只要海豹从洞口冒失地爬上来,它便用大而有力的脚掌一拍,海豹的头盖骨被击得粉碎。没有经验的海豹常成为熊掌下的牺牲品。多数海豹对付白熊的方法是在冰上挖出许多小洞,白熊看守不过来,自然减少了被吞食的危险。

白熊虽说号称“北冰洋之王”,但是在手持现代武器的人类面前,依然是一个弱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熊是居住在北冰洋沿岸严寒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天然食物。每年初春,因纽特人都带着猎狗去捕杀白熊。当猎狗凭敏锐的嗅觉找到白熊藏身的雪墩后,猎人打开雪墩顶部,用枪将母熊击毙。猎人为了获得较多的食物,往往也将熊窝里的熊崽一起杀死。此外,过去很多探险家在寻找北冰洋的航道和考察北极时,也常常捕杀白熊作为肉食。人类的滥捕乱杀使白熊的数量下降很快。

目前世界上有白熊2万只左右,其中1万多只生活在加拿大的北部。加拿大北部位于北极圈内,虽说地广人稀,但有时也会发生人与熊相遇的事。“万一您碰上熊,请不要惊慌,也不要做突然的动作,而应当立即躺在地下,脸朝下装成死人的样子。这对您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加拿大的电视节目中有时会播送这类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