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06

第6章 动物的杀手锏(3)

在加拿大哈得逊湾岸边,有一个名叫彻奇尔的港口城市。30年前,这里的居民可以任意捕杀和生擒白熊。70年代初,在加拿大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努力下,该城市的居民决定与“北冰洋之王”和平共处。后来,白熊经常光临这个城市,居民们不得不采取很多防范措施,例如在门上钉上很多钉子,钉尖朝外,露出10厘米,街上有专门的巡逻队,以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光临。

负鼠装死

负鼠是美洲唯一的有袋类动物,外形像老鼠,尖嘴尖腮,满脸胡子,是夜行杂食性动物。初生的小负鼠长不到2厘米,发育不全,要在妈妈的袋囊中紧紧衔住妈妈的乳头,生活两个月后,小负鼠才离开“袋子”,爬到妈妈背上,相互用尾巴缠着不放。妈妈背驮着孩子,爬树觅食,同出同进。

负鼠是哺乳动物中最擅长伪装的。它遇到大动物时会装模作样,龇牙咧嘴地发出咝咝叫声,将敌害吓跑。当情况危急而没法逃逸的时候,它还会横躺下来装死:四脚朝天,两眼直瞪,嘴巴半露,双唇后缩,牙齿龇咧,活像一副僵死的模样。

猛兽过来,看到是一具死尸,没了兴趣,掉头走了。几分钟后,它居然“复活”了。

关于动物装死现象,长时期来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动物装死,是种伪装,也是种“智力”,是动物受到自己的意志控制的。也有人说,佯死躺下的行为是动物受到外界惊吓后奇物生理反应:心跳减慢,出现几分钟到几小时的休克。

近年来,生理学家测定了负鼠的生物电流以后,证实负鼠确实会装死。生理学家将负鼠装死时发出的脑电波记录下来,同负鼠正常生活(如吃食、活动、睡眠)时发出的脑电波记录相互比较,结果发现负鼠装死时的脑电波和处在酣睡和麻醉状态下的脑电波完全不同,此时的脑电波表明其大脑处在高度紧张工作状态。这有力地证明了负鼠确实是在装死,而不是受惊吓而昏迷。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装死术”居然在鸟类中也有发现。有种野鸭,常常遭到赤狐袭击,且多从侧面或背后而来。野鸭为了活命,总是想方设法逃避赤狐。有时候,野鸭发觉了身后的赤狐后并不逃跑,反会车转身体,面对赤狐冲击。那时候,赤狐并不马上猎取“自投罗网”的食物,却装出一副善良的姿态,缓缓地后退。显然,它是在选择进攻的时机。不一会儿,赤狐向野鸭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野鸭见势不妙,正想溜走,却无法脱身了。于是它立即躺倒在地上,两只翅膀紧贴身体,双足笔直地露在后面,假装死去。野鸭装死,大约可以持续15分钟。赤狐误以为野鸭真的死了,就不去咬它,最多轻轻地碰它一下就离开了。在野外,赤狐会用前爪在附近挖掘一个浅浅的土穴,用鼻尖将野鸭的“尸体”推进穴中,盖上薄土,扬长而去。赤狐离开后,装死的野鸭就慢慢地拱起身躯,头部钻出泥土。当它发现赤狐已走,就竭尽全力,迅速冲出土层,展翅飞走。

河狸筑坝卫家

我国新疆北部的高寒地带,清清的乌伦古河及其支流中,生活着珍贵的毛皮动物——河狸。这里寒冷的冬季,气温最低达零下40多度。适应低温生活,使河狸的皮毛细密,绒毛厚密,是令人青睐的上等毛皮。

河狸是啮齿目中较大的种类,属半水栖动物,生活在北半球的寒带,能够在冰下生活。世界仅存两种:一种是分布在美国北部、加拿大、阿拉斯加的美洲河狸,另一种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亚洲北部、欧洲的河狸。我国仅在新疆北部有此种存在。

河狸的眼睛小,有瞬膜,耳壳呈瓣膜状,在潜水时能关闭,以防进水。后足趾间有蹼,用来划水。尾大而扁平,尤为特殊的是尾上无毛却被满鳞片,游泳时能起舵的作用,掌握前进的方向。

在水中善泳善潜,一旦上陆,只能笨拙的爬行,去寻找食物。遇到侵害只能急忙返回水中,潜回洞穴。

河狸的洞穴多建在水深的岸边,附近有便于取食的树林,从水中斜向岸上掘一长洞,洞底的膨大处作为居室,洞道中铺些树枝杂草做为卧垫,上岸时先伏在上面,待身体稍干后再进入卧室。随着水位的涨落,在洞顶用树枝筑成一屋顶,涨水时便往上升迁,保持居室在水面以上,免遭洪水的袭击。“狡兔三窟”,说明兔子的狡猾,而河狸的洞口在不同的方位也有两三个,且多分布在大树盘乱错节的根丛中,一旦遭到天敌的袭击,便从别的洞口逃之夭夭。

河狸为草食性动物,主要以树木为食,偶尔吃些杂草。门齿坚锐,碗口粗细的杨树在它的咬啮之下,不到一个时辰便轰然倒地,足见其功底。

河狸对领地的控制较严,通过香腺的分泌物标记领地,使其它家庭的河狸望而却步。河狸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配偶遇难,终身不再迎娶,独自生活在自己的领地。

与这种足不出户的家庭生活成鲜明对照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性行为,修筑堤坝是最好的表现。为防止水位的涨降幅度过大,河狸往往在住宅区的河湾修筑大坝来控制水位。临河修筑的堤坝先用粗一些的枝干插在水中,再往上编织些较细的枝条,而后用树叶、杂草密密地联成一堵围墙,最后用泥土来堵住缝隙。这样的工程通常3~5年完成。小河狸长大后,便自觉地加入修筑行列。从位置设计到大小以及坚固程度,常令那些精于设计的工程师赞叹不已。世界上最大的河狸防水堤当推美国蒙大拿州杰斐逊河上的堤坝,足有700米,上面可以骑马。分布在我国的河狸由于生活环境稳定,通常不修筑堤坝。

河狸春季繁殖,每胎产1~3仔。幼仔两岁即可达性成熟。除皮毛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外,河狸香也是珍中之珍,中世纪西方的灵丹妙药中,河狸香以万灵药出现。其香腺位于生殖器旁,雌雄皆有,据分析,其中多种成分属上乘香料,也是重要的保香剂,还是珍贵中药。

狡兔三窟

野兔,属哺乳动物,兔形目,兔科。

我国产野兔一般体长在38~50厘米之间,体重平均1500~2000克。

头部鼻孔周围无毛,上唇中央有纵沟,把上唇分成明显的两瓣,形成所谓的兔唇,下唇单片,上下唇混合形成三瓣嘴。眼侧位,向前和向后看东西与向上和向下看东西一样清楚。视野较大,耳朵长,成圆柱形,长为宽的数倍,转动自如。背部有明显的弯曲度,尾短,尾毛长,后肢明显比前肢长,既利于奔跑,又利于跳跃,后足4趾,前足5趾,第一对门齿较大,成凿状,后面一对门齿小,成为极细的圆柱齿。

作为食草动物的兔子,其肉质肥美,是天上地下众多野兽的美食。

处在众多天敌的窥伺之下,野兔必须有惊人的求生本领才能存活,事实证明它们在各种条件下存活了下来,并将持续下去,这是依靠什么呢?

俗话说“狡兔三窟”,此话不假。野兔的天敌中,不乏一些能挖洞的,如狐狸;还有能钻进洞中捕食的,如黄鼠狼和鼬类、蛇。一般野兔的穴都有好几个出口,以备敌人钻进家中时弃巢而逃,所以当你发现野兔归巢时,千万别打烟熏水灌的主意,没准它早已逃之夭夭了。

野兔繁殖能力很强,条件好的话,一年4~5胎都可以,速度非常惊人。其耳朵长且生长在头顶,能不停的转动,收集来自各处的声音,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逃走。其眼睛能够全方位的观察来自头上、身后的情况,防止飞禽走兽的偷袭。但因双眼重叠视区较小,所以高速奔跑时距离感较差,也就有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了。

野兔的前足虽短,但却有较强的扑击能力,如鹰来提它时,野兔先向后缩身子,然后猛的向前蹿跳,用前脚扑抓,当鹰稍有退缩便逃走。但多数情况下失败的是兔子,当然也有成功击退老鹰的例子。因为老鹰要俯冲捕捉,一击不中,是飞起再击,这就给了兔子逃走的时间。它的后肢长且有力,善奔跑,时速可达55~70公里,奔跑时腰弯曲,后脚蹬地向前跃,两条前脚尽量前伸,后脚的着陆点可超过肩部,一次奔跑可达3米,蹿高可达2米。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诸葛亮在大军压境、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大胆以空城计应敌,终于吓退了魏兵。自然界中善使空城计的动物还真不少。就拿野兔来说吧,野兔在掘洞时,决不在乎多打几个洞。这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实施“空城”计划。众多的地洞中,野兔只选择其中一个铺垫草茎、纤维,用做“卧室”,而其他洞穴只是作为疑兵之用,只是它们照样在那儿撒尿排便,弄上自己的气味。肉食动物费了好大的劲钻进洞来,却想不到仍然扑空。

长颈鹿站高远望

长颈鹿是非洲稀树草原的特产,属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中国古代早就认识了这种奇特的动物,称之为“麒麟”,此名称来自索马里语,传说它脚踏风云,身批彩霞,日行万里不知疲倦。长颈鹿十分善跑,它的学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思就是“速行者”,奔跑起来时速可达50多公里。马和狗等动物快跑时,总是前面两条腿同时起落,后面两条腿也是一齐跃起,一齐落下。而长颈鹿却是同一侧的前后两只脚同时起落,跑起来晃晃荡荡,一歪一歪的,像钟摆一样有趣。

长颈鹿是现生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初生下来的幼长颈鹿,高度一般在1.8米左右,成年的大长颈鹿,体重可达1.5吨,从脚跟到头顶高约6米,颈长约2米,脑与心脏相距3米左右,心脏收缩时血压高达350毫米,使它成了兽类世界中血压最高的动物。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颈椎骨的数目却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都是7块,只是每一块颈椎骨都要长得多,脖子不能灵活地弯曲。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特别长呢?生物学家曾做过多种解释。有人认为:长颈鹿的祖先之间,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脖子长短略有不同。当遇到饥荒来临时,脖子长些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树上的嫩叶,照常能生活下来,并代代相传,脖子变得越来越长;可是脖子短些的长颈鹿就吃不到这些嫩叶,慢慢地自然淘汰。长颈鹿的长脖子是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为了度过热带草原的干旱季节,长颈鹿养成了在较长时间不喝水的习性,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主要靠树木的嫩叶和幼芽提供。它的舌头很长,伸出口外的一段有25厘米,吃高树上的嫩叶时,先用上唇将枝叶拖过来,再用舌头飞快地把食物卷入口中。但长颈鹿没有声带,是个哑巴,即使在极痛苦时或非常恐惧的时候也不出声。雌雄长颈鹿的头上都有一对带绒毛的小角。眼睛大而突出,位于头顶上,能看到后面。耳壳大,能活动。

长颈鹿是一种既合群而又爱好和平的动物,常成群兀立在稀树草原中,每群10~20只,最多可达70~80只。它们身上斑驳陆离的花纹,与树木、枯草以及岩石的景色非常协调,是天然的保护色。当它静止时,即使你接近它也很难察觉出来。平时,它和羚羊、斑马混在一起,羚羊和斑马吃小灌木和野草,长颈鹿吃高树上的嫩叶,能和睦相处。

长颈鹿的长脖子适于了望,发现危险立刻报警,奔跑躲避。如果遇上敌人的突然袭击,它就用自己的长腿前后左右乱踢。据说长颈鹿一脚可以踢断小树,狮子也常被它踢倒。据从事狮子研究的谢拉在非洲观察,1957年至1965年,狮子成功捕获的猎物例子中,总计只有六例是长颈鹿,占的比例相当低。而且所观察到的十余例狮子对长颈鹿的捕猎过程,几乎全都是失败的。特别是长颈鹿的皮很厚,高高的耸立,给猛兽以较大的心理压力。它们那黄色的斑块,使它们很容易溶入草原的底色中去,从远处很难发现;而它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凭借身高的优势和敏锐的视觉发现敌人,早做准备。

长颈鹿喝水很少,节水的本领比较强,因为它们喝水时非常困难,需要将两条前腿使劲的分开,跪在地上,还要拼命的弯下脖子才能够到水面,对于高血压的它们,眼睛承受的压力是很难受的,所以,他们尽量少喝水。

眼镜睡鼠金蝉脱壳

睡鼠学名林睡鼠,体小型,长约85~120毫米,体重36~61克,尾长60~113毫米,身体背面赤褐色或灰褐色,微带黄色,身体腹面灰白色、污白色或浅黄色,体侧面的毛分界线明显,尾蓬松上下扁,前后肢均为白色,眼眶黑色,延伸到耳朵的基部。

栖息于混交林和阔叶林,树栖生活。以果实、种子、昆虫、和鸟蛋等为食物。有时也贮藏食物,黄昏或夜间活动,在树上造巢。巢呈圆球形,离地面较高。每年生一胎,有时生两胎,每胎3~7仔,有冬眠的现象。在东欧及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以及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均有分布。

眼镜睡鼠长着黑色的眼眶,而且有一道黑色的横斑长在面颊处,就如同架着一副眼镜一般,所以得此雅号。眼镜睡鼠非常善于爬树,动作十分敏捷,主要在暗处活动,利用树洞作窝或侵占鸟巢,用来掩护自己。

蜥蜴的尾巴被天敌按住时,蜥蜴会甩掉尾巴,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自己却溜之大吉。与老鼠近似的眼镜睡鼠也有类似于蜥蜴断尾的本领。眼镜睡鼠的身体有10厘米左右长,尾巴也接近10厘米,比身体略短一点,末端长着茸茸的长毛。这条长尾巴具有奇特的功能,十分有趣。眼镜睡鼠在被天敌追得无路可逃的时候,最后的绝招就是断掉尾巴。因为它的尾巴蓬松且长大,一般容易被天敌按住或咬住,而眼镜睡鼠尾巴上的皮肤十分松弛,容易脱落,尾骨却不断,连接在脊椎骨上。实际上是眼镜睡鼠把尾巴上的皮毛留在了对方的手里,自己却逃走了。这时的眼镜睡鼠大概会很疼的,但这也比丢掉性命要好的多。眼镜睡鼠的断尾与蜥蜴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把整个尾巴连尾骨都一起断掉。但它们脱落的皮毛也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伤口痊愈,长出新的皮毛。动物咬住它的尾巴,认为已经逮住它的时候,它却逃掉了,令对方感到十分意外,从而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逃跑机会。眼镜睡鼠的天敌有狐狸、鹰隼和濮等。

臭鼬放屁逃生黄鼬,又名黄鼠狼,黄皮子。

臭鼬

身体细长,四肢较短,头略圆,耳短目圆,头部非常灵活,便于钻洞和猎杀食物,尾毛蓬松,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雄体大于雌体。以鼠类为主食,也杂食兔、蛇、蛙、昆虫、鱼类、春季发情、妊娠期40天左右,每胎多见3~7只,产于春末夏初。捕食活动频繁,寿命1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各省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