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04

第4章 动物的杀手锏(1)

风驰电掣的猎豹

猎豹是食肉动物,属猫科,自成一属一种,由于珍稀而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它身体比豹稍小,四肢和尾巴相对较长,毛色浅黄杂有小黑斑点,面部有两条黑纹由眼角下垂至嘴角。爪比较直,没有爪鞘,不能像其他猫科动物的弯爪那样自由伸缩。由于奔走时爪尖经常着地,所以爪子也不像虎、豹那样锐利。肩高约76厘米,体长约120~130厘米,尾长约76厘米,体重在50~70公斤之间。猎豹的叫声比较独特,很像鸟叫。

猎豹有两种,亚洲猎豹和非洲猎豹。亚洲猎豹的原产地包括伊朗、土库曼、阿富汗和印度的干旱草原区和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区。但印度的猎豹自1948年后就已灭绝,阿拉伯半岛上也多年不见其踪影,只有伊朗和土库曼还偶尔可见。

非洲猎豹的分布较广,东非、中非、西非和西南非均有。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热带草原和半荒漠草原,世界现存的数量估计不会超过2万只。

“猎豹”这个名字据说是有来历的。这种外形似豹的动物,从前曾被人用来打猎。猎豹的性情比较温顺,从小饲养,容易驯服,据说还可以与人同榻而睡。在古埃及的雕刻中就见有人类使用猎豹打猎的场面。波斯王朝和印度的王公贵族都曾有过携带猎豹到草原上打猎的记载。出猎时,把猎豹带到野外,等发现远处有野兽的踪迹时,就解开套链让它贴地悄悄向前爬,一直爬到接近猎物三四百米时,突然跳起向前猛冲,于是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追击战。所要捕的猎物多半是羚羊,羚羊是跑得极快的动物,为了逃命,更是拼命快跑。但即便如此,也跑不过“世界奔跑冠军”猎豹。

猎豹的奔跑速度究竟有多快呢?科学家们在野外进行了反复观察和测定。当猎豹追击它最爱吃的羚羊时,可以使出全部力气,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时速120公里,跑100米还用不了三秒钟。看来羚羊是难逃一死了。然而,事情却不那么简单。

第一,猎豹只是短跑冠军,没有太大的耐力,如果它不能在400~500米捕获猎物,不久就会失去速度和耐力,让猎物逃脱;第二,羚羊在奔跑时会来个急转弯,而猎豹跑得过快,往往会直冲出很远,回转身再追又得重新起跑,羚羊如此几转就可把猎豹甩掉。

猎豹高速度奔跑的本领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科学家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与它们分布在开阔的草原地带有关,只有具备高速度的追击本领,才能获得食物。长期的进化使猎豹的身体演化成适于奔跑的流线型,四肢变得坚强有力,脚爪能稳固的抓住地面。

猎豹或独居,或以小家庭为单位聚群,白天活动,但猎食主要在清晨或黄昏,有时也在月夜。

猎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高速度追击,最常见;二、埋伏与追击相结合,体力不足时常使用;三、协同作战。成年猎豹的淡黄体色能很好地与热带草原色调混为一体,在草丛或灌丛中隐匿起来不易被发现,等待猎物走近时突然跳起冲击,只要几秒钟就能把猎物击倒。猎豹遇上比自己个子大得多的猎物时,如大羚羊、斑马等大型动物,就会感到难以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几只猎豹就会协同作战。

猎豹在非洲大型食肉动物中不算最强者。非洲狮是猎豹的天敌,成群的鬣狗也会向猎豹挑战。

小猎豹大约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死在出生三个月的时间内。因为这段时间它们行动缓慢,母猎豹为了捕食常常离开它们,所以容易被其它肉食动物所食。过了这三个月的关口,猎豹一般可以活14~16年。

非洲百兽之首——狮子

狮子属于猫科动物,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食肉猛兽。雌狮体重一般在150~200公斤之间,头颈无鬃毛,全身通常呈黄褐色或暗褐色。雄狮的体长一般在2米左右,尾巴有1米来长,尾尖有一丛毛,体重200~250公斤,犬齿长5~6厘米,舌头上长有角质倒刺,爪锋利,嗅觉灵敏,加上头大脸阔,从头至颈有鬃毛,外表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当它在草原上散步时很有“王者的气概”,同时它的吼声洪亮,能传上千米远,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声吼叫能使一些小动物感到毛骨悚然,常被人称为“百兽之王”。

狮子喜欢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二千多年前曾遍布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后来由于人类的捕杀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狮子分布的范围不断缩小,现在只能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和亚洲印度的吉尔森林国家保护区内才能看到野生状态下的狮子。

狮子性好合群,通常是一雄一雌或数雌带几只小狮子生活,有时几个家庭联合成一个大群在一起生活。集体活动有利于捕获猎物,捕到猎物后能一次吃掉,避免了浪费,还可以防止其它成群活动的动物来抢夺食物。狮子白天休息,很少活动,即使被其它动物打搅,也只是懒洋洋的站起来,摇摇头,伸一个懒腰,就又大大咧咧地睡去了,给人一种十分懒散的感觉。到了晚上它们却显示出旺盛的精力。为了获得食物,它们一晚上活动的范围可达数十公里,主要捕食羚羊、斑马、角马和长颈鹿,有时也捕食远离象群的小象。

狮子在短距离内奔跑的速度虽说可达每小时80公里,但是在捕食中很少有采取长途奔袭的,通常是选择食草动物的必经之地,悄悄地埋伏在附近的草丛中,或者借助野草的掩护慢慢地接近食草动物,再就是雌狮先埋伏下来,然后由雄狮将猎物赶进埋伏圈,当猎物走到有效攻击范围之内时,它们就大吼一声,猛地扑过去,趁那些可怜的家伙正在发呆的瞬间,前爪抱住脖子,张开大口撕咬,据说狮子一口可以把角马的脖子咬断。

如果被捕食的对象比较镇静,毫不犹豫地逃开,那么狮子一扑不中,很少有再扑第二次的。对付比较大的动物往往是三五头大狮子一同攻击,被包围的猎物很少有能逃脱的。过去人们认为雄狮是狮群中的“家长”,捕食只是雌狮们的事,当雌狮捕到食物后,用吼叫通知雄狮来享用。现在科学考察证明,狮群中的首领是一只地位比较高的雌狮。这只雌狮掌握着群内成员去留的权利。在捕猎中,雄狮不但参加,而且是身先士卒。不过“百兽之王”中也有懦夫和投机者,少数狮子在狮群与比较大的猎物厮杀或者与别的狮群争夺地盘时,往往在一旁观看,当胜负比较明朗时再加入,也有胆小的总是躲在后头根本不参加。对于“懦夫”,有的狮群能够容忍,有的则被母狮驱出狮群,成为不受欢迎的流浪汉。

王中王——豺

豺,属大科,全世界有10属35种,我国有4属6种被列为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

豺的别名为豺狗、红狼和亚洲野狗,俗名马彪、马将爷或掏狗儿,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5~20公斤。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色红棕,腹毛较浅淡。由于体色似马,而习性凶猛,连老虎都畏惧几分,故有马彪之称。

它们性能耐热,也可耐寒,故在有林的山地、丘陵均有分布。喜群居,少则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更多只聚合成群。常以围攻的方式,集体猎食,大小兽类对它们都惧怕几分。多晨昏活动,凶猛胆大,常捕食鹿、麝、鬣羚和野猪等为食,也敢于围攻豹、虎,并抢夺它们的猎物。在深山老林,野猪和獾等常危害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防不胜防,劳民伤财,唯有豺能有效的对付和控制它们,故山区农民传说豺是天神派到山区的马将爷,帮助黎民百姓除害并保护庄稼。野猪见到豺后,马上坐到地上,把屁股紧紧地贴住地面,但是多数仍然难以逃脱被捕食的命运。它们多在夜间活动,神出鬼没,为一种神秘莫测的稀奇古怪的动物。

豺可以对付山林中的百兽,小至野兔,它可以轻而易举的猎获;中型的鹿、麝、毛冠鹿,它们单个追猎或群体围猎;对大型的水鹿、野猪、鬣羚和扭角羚等,则采取群起而攻之的战略。除群豺围攻外,其中尚有一轻捷者跃抢头顶,先将眼挖出,使其盲然无处逃生,接着是另一凶悍者爬在背上,从肛门将肠掏出,让猎物剧痛尽力挣扎,五脏六腑也就自然地全被拉出,流血不止而倒毙。

但遇上群栖的扭角羚就不一样了。成群的扭角羚会围成一圈,将头朝外,尾朝内。圈外各个方向都有双双怒眼盯住豺的围攻,并在全方位有对对尖角迎战,严密防御其挖眼掏肠的绝技。坚持不久,群豺只得放弃,另找能对付的老弱个体,故伎重演,而总会另有所获。

豺和狼都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善于奔跑,追猎时耐力很强,常穷追不舍。如果三五日找不到吃的,也不会因此而软弱,具有很强的耐饥能力。一旦捕获到食物以后,狼吞暴食也不致患消化不良症。

豺和狐等一样,一夫常维持着4~5只妻群,其中尚有妻妾奴婢之分。只有强悍有威望的爱妻才有生育的权利,其它妾奴只有辅助看管,承担无偿保姆的义务。一旦主雌年迈或丧失生育能力,则被次雌取而代之。有的夺权不利,也有离开群体而另组新家的。随着地区和气候不同,发情婚配期稍有差异。最早在秋末,晚的在冬季,一般孕期两个月,冬季或冬末春初产仔。

豺和狼都是多产的动物,一胎产仔少则3~4只,多则8~9只。它们生育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动物资源的丰欠,往往与被食者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初生幼崽被深褐色绒毛,眼尚未睁开,10多天开始睁眼,一个月以后可以爬出巢穴,在阳光下嬉戏。哺乳期约半年,但幼崽长到一个半月以后,就可以吃母兽从口中反哺的碎肉。以后渐渐可吃较大的肉块或一些软骨,3~4个月后可随父母一起外出猎食,并从中学习捕猎技巧,半岁断奶以后,它们就学会了独立猎食的本领。两岁半为成年,但成年后能否婚配,要视机会而定。和其它多产仔的动物一样,它们的寿命不长,约10余岁。

过去由于人们对豺、狼、狐、貉(狸)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它们的社会行为不甚了解,它们几乎成了狡猾、奸、贪、残暴的代名词,被描写成为最坏不过的动物,并提倡大力消灭。其实它们也有一颗同类相爱,相互帮助的心。尤其是对幼体,不管是否是它们自己的子女,它们都乐于当好帮手。外出猎食,总是把内脏和下脚先吃掉,一些精肉带回反哺给幼兽吃。有时甚至将遗弃的小孩也当做幼小的动物对待,以致时有狼孩的报道。豺的肉和胃与狼一样,还可入药。豺肉有滋补行气的功效,主治寒气引起的肌肉肿胀;豺胃能消食化积,主治积食。豺和狼一样,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它们捕食的多系老弱病残个体,这对被捕食的种群来说,起到了优化复壮和减少疾病流行的作用,还可调节群体的密度。由于过去各地提倡消灭它们,以致国际《红皮书》已经将它们列为数量减少的临危种,主张用法律保护。

有回声定位术的蝙蝠和海豚

我们人类,判断活动或固定物体只需用眼睛和耳朵,但如果想了解听觉和视觉系统之外的情况,就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装置和设备。特别是现代航空、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借助雷达、声纳、测距仪、望远镜等来拓展自己的感知空间,但这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而发明的,而是受了一些动物的本领启发而制造的,并且现实世界中动物们的本领要比我们的雷达和声纳灵敏的多。

蝙蝠是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哺乳类动物,飞行时由口中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定位。夜间活动,有些有原地冬眠的现象。

在黄昏或漆黑的夜里,蝙蝠借助于他们的特殊的本领——回声定位,在夜间高速分辨和捕捉小昆虫。苍蝇和果蝇等昆虫飞行迅速,极难捕捉,而蝙蝠借助于回声定位的本领则可以轻而易举的捕获它们。高速电影摄影技术中显示,蝙蝠在半秒钟之内就可以抓获两只苍蝇,而在实验室的观察中表明,一只蝙蝠可以轻易地在十分钟内捕获250余只苍蝇。如此迅速的捕捉本领是在黑暗中完成的,就如同好多在光亮中的动物一样自如。研究表明,蝙蝠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极小,这表明它们对于黑暗和捕食方式是十分适应的。很少有鸟类和动物在夜间捕食昆虫,但夜间活动的昆虫却不在少数。在现实中有极多的蝙蝠聚集地少虫害、虫灾的现象。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间没有一丝光线的大房间里,横七竖八地挂着许多绳子,上面系着铃铛,然后放人几只蝙蝠和一些飞行迅速的昆虫。实验结果是昆虫被捕食了,而铃铛一只都没有响。而且在将蝙蝠眼睛完全遮住的情况下,也丝毫不影响其捕食能力。那么,蝙蝠是怎样如此迅速准确地捕捉昆虫的呢?

研究表明,蝙蝠在游弋过程中,只发出10次/秒的脉冲,一旦接受到回声就意味着周围有食物或物体存在。当昆虫等食物离蝙蝠越来越近的时候,回声脉冲的速度就加快,有时可达200次/秒。

速度加快就意味着昆虫已经迫近,每秒传递的脉冲数是不会与声音的频率相混淆的,何况音调的频率是可变的。例如当蝙蝠游弋时,发出速度为10次/秒的很慢的脉冲,而频率可调节到100000周/秒。当检测到有昆虫存在时,这个频率就会下降到40000周/秒。当目标靠近时,就变成大约30000周/秒~20000周/秒。这个现象表明,蝙蝠在使用一个方法,以确定它听到的回声是它自己发出的,而不是其他的声音或其他蝙蝠发出的。这是依靠其自身系统在频率和脉冲效能方面的控制来完成的。

蝙蝠

蝙蝠对于方向的判断也是非常奇妙的,其运用的方式虽和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却要灵敏和准确的多。它把进入两耳的声音进行比较,并在大脑的听觉神经中枢以几千分之一秒的速度进行分析。如果把蝙蝠的一只耳朵塞住,就只能回避较大的阻碍物,如果长期塞住或使其耳朵发生长久性的损伤,它就会因为抓不到昆虫而饿死。若将蝙蝠的嘴强行封闭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这表明其声波发出系统是在嘴部,而接受系统是靠耳朵完成的。塞住嘴时,它的回声系统就会被破坏,所以咽喉有伤的蝙蝠不但会饿死,而且会撞在障碍物上身亡。

蝙蝠的捕食能力很强,但它们正趋向灭亡。昆虫的毒素杀死了它们。木材保护药剂在它们冬眠的时候将它们药死在天棚上,但首先是人类的爱整洁的观念大批地杀死它们。那些蝙蝠喜欢在里面居住的空心老树,都被伐掉了,废墟被拆除或者经重修变得严丝无缝了。拯救蝙蝠可能到了最后时刻,因为它们都非常忠诚于地点,它们从哪儿消失,就很难再回来。蝙蝠的灭绝将对人类辐射技术的研究造成巨大的损失。

另外,生活在海里的海豚和鲸鱼也利用回声定位来辨别物体的距离。

海豚,鱼类,鲸目,海豚科。

身体长度均小于4米,有吻突,背鳍有或无,尾鳍的中央后缘有缺刻,上、下颌均生有较多的圆锥形齿,脊椎的数目较多,颈椎一般有两个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