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29

第29章 诺曼底登陆日

“出品”英国Telfrance

“编剧”AndrewBampfield

“导演”帕梅拉·戈登

“主演”伊恩·霍姆

“首映”2004年

“故事梗概”

奥马哈海滩同犹他海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它是5个登陆滩头中损失最惨重的,有“血腥的奥马哈”之称。正因为如此,1994年纪念诺曼底登陆50周年的会址就设在奥马哈海滩上。

奥马哈位于犹他海滩的东面,科汤坦半岛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长6.4公里的海滩,海岸是30多米高的悬崖陡坡,有四个被海水冲刷出的深谷,成为通向内陆的天然出口,海滩上高低潮之间的落差约为270米,海滩是硬质沙地,上面筑有高耸的鹅卵石堤岸,后面是沙丘,草地,树林,惟一通向内陆的道路沿途有三个小村子,四周是一片田野,田间土埂上长满了小树,这就是诺曼底地区特有的树篱地形,易守难攻。德军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在低潮线到高潮线之间设置了三道障碍物,还混杂有大量水雷,在卵石堤岸上筑有混凝土堡垒,在堡垒前有蛇腹形铁丝网和地雷,四个出口都用地雷和钢筋水泥障碍物封死。海岸上有16个坚固支撑点,配有机枪和反坦克炮,悬崖上还构筑暗堡,内有威力极强的88mm火炮,炮火杀伤范围可以覆盖整个海滩,在霍克角悬崖上还有6门155mm海岸炮,对海上军舰的活动构成极大威胁。

盟军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登陆,是因为从维尔河口到阿罗门奇之间正处在美军犹他海滩和英军海滩当中,位置非常重要,而这段32公里长的海岸只有这一段还勉强可以登陆,其余地段都是悬崖绝壁根本无法登陆。此外盟军认为这里的守军是第716海防师的一个团,既无装甲部队,又无机动车辆,士兵又多是后备役,战斗力很差。实际上,3月中旬隆美尔为加强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力量,从圣洛调来精锐的野战部队第352步兵师,该师的一个主力团就部署在奥马哈,而盟军情报机关直到登陆部队出发后,才查明第352师的去向,为时已晚。

在奥马哈登陆的是美军第5军第1师和第29师的各一个团。由霍尔海军少将指挥的O编队负责运送。6月6日3时到达换乘区,当时海面上风力五级,浪高12米,有10艘登陆艇因风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载300名士兵就在海面上挣扎。没有翻沉的登陆艇上的士兵绝大多数人都晕了船,再加上海水打进艇内,士兵们又冷又湿,当到达海滩时,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

更糟糕的是盟军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中,最初为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在预先航空火力准备时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轰炸。6月6日5时50分,由2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炮火力支援舰队实施40分钟的舰炮火力准备,可由于害怕霍克角德军岸炮射击,军舰只是在远距离上进行射击,准确率很低。6时由480架B-26轰炸机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直接航空火力准备,投弹达1285吨,但当时云层又低又厚,飞行员怕误伤己方部队,故意延迟30秒投弹,结果1285吨炸弹都落在5公里外。所以德军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大都完好无损,当盟军的火力准备刚一结束,德军的炮火就开始射击了。

计划伴随登陆兵上陆提供及时火力支援的水陆坦克,在西段的32辆中有27辆在下水后的几分钟里就因风浪太大而沉没,余下的5辆有2辆是驾驶员技术高超战胜风浪驶上海滩的,另3辆要归功于一位坦克登陆艇长的主动精神,他见第一辆坦克刚下水就在风浪中沉没,立即命令关上艇首门,将余下的3辆直接送上海滩。在东段指挥员见风浪太大,水陆坦克无法下水,就命令将坦克直接送上海滩,但这样一来到达海滩的时间提前了,为了等待配合作战的装甲车辆,坦克登陆艇不得不在海岸附近徘徊等待,德军抓住机会猛烈炮击,击沉了2艘坦克登陆艇,直到6时45分,水陆坦克和装甲车辆才驶上海滩,可刚上海滩,就被德军炮火摧毁了好几辆。接着第一波1500名士兵开始突击上陆,因为海中有一股向东的潮汐,以及岸上迷漫的硝烟,使得士兵难辨方向,队形也变得混乱。上陆时士兵们要先趟水涉过一米多深,50—90米宽的浅水区,再要通过180~270米宽毫无遮掩的海滩,才能接近到堤岸,而且这一切都在德军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所以在最初的半小时里,这1500名士兵根本无法投入作战,只是在浅水中,海滩上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在第一批登陆的8个连中只有2个连登上预定海滩,但也被德军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由工兵和海军潜水员组成的水下爆破组,伤亡惨重,装备丢失损坏严重,但仍克服困难冒着德军炮火开始清除障碍物,在东段开辟出两条通路,在西段开辟出四条通路,可惜在涨潮前来不及将通路标示出来,后续登陆艇一直找不到通路,拥塞在海滩上听任德军炮击。

第二波于7时到达海滩,正逢涨潮,德军炮火非常准确猛烈,完全将登陆部队压制在狭窄的滩头。两小时里美军在西段没有一个人冲上海滩,在东段也仅仅占领9米宽的一段海滩。海面上挤满了登陆艇,秩序异常混乱,海滩勤务主任只好下令只许人员上陆,车辆物资一律暂时不上陆。此时美军第1集团军司令布莱德利根据几份零星的通信和军舰望哨的报告,知道登陆遇到极大困难,胜利几乎不可能了,他打算放弃在奥马哈的登陆,让美军第5军后续部队在犹他海滩或英军的滩头上陆。

然而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转机,担任舰炮火力支援的美国海军见陆上的官兵死伤累累,岸上火力控制组和海军联络组都没有消息,意识到海滩上形势已极为严峻,17艘驱逐舰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不顾搁浅、触雷和遭炮击的危险,驶到距海滩仅730米处,进行近距火力支援。海滩上有150名别动队员艰难地爬上了霍克角,发现所谓的155mm海岸炮竟然是电线杆伪装的,消除了海岸炮的威胁,美军的驱逐舰大发神威,向海滩上德军火力点逐一开火,强大的火力打得德军毫无招架之力,只得挂白旗投降。然后驱逐舰又向每一个新发现的目标射击,并且只要见陆军用曳光弹射击,就把它当作是在指示目标,马上进行轰击。正是驱逐舰的积极援助,逐步压制住德军的火力,为海滩上的美军攻击创造了条件。在滩头上的美军指挥官也努力激励部下,如第29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弹片横飞的海滩上大声说:“留在海滩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死的人,另一种是即将要死的人。来啊!跟我冲!”第1师16团团长泰勒上校也鼓励士兵:“呆在这儿只有死,要死也要冲出海滩!”在他们的带领下,海滩上的美军尽管伤亡惨重,但毕竟是久经战阵的王牌之师,尤其是第1师,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就立下赫赫战功,在美军中有“大红一师”的美誉,组织残余部队前仆后继,连续爆破炸开封死的出口,终于冲过堤岸。布雷德利闻讯后,感慨地说:“幸亏第1师在那!”

中午时分,第二梯队三个团的生力军提前上陆,在舰炮和坦克支援下,一步一步扩大登陆场,接着在“喷火”式飞机的校射指引下,美军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重炮也加入对岸射击,更是炸得德军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天黑时,第1师和第29师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占领正面6.4公里,纵深2.4公里的登陆场,到夜间登陆场正面进一步扩大到8公里,上陆人员共3.5万人。当日全天,美军第5军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光阵亡就达2500人。当夜,第5军军部上岸,开设前进指挥所。军长罗杰少将向布雷德利发出的第一封电报就是:“感谢上帝为我们缔造了美国海军。”

“电影欣赏”

人类已经步入了视听时代,影视文化以鲜活动感的画面,以及独具魅力的艺术样式,把诺曼底登陆这一个铁铮铮的事实,转换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让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领悟。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是战略性的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理性地学到上面这些知识,然而在人们看了这部电影后,会得到感性的体会和对这场战争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最为感动人心的是美军在奥马哈海滩的登陆。当我看到第一批士兵在抢滩时,那些士兵根本无法投入作战,只是在浅水中、海滩上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即使登上了预定海滩的士兵也被德军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我的心不由得为之一震,为士兵们的举动而感动,为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而感动。因为这确实是一个残酷而又令人感动的场面。而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为了激励士兵们的士气,其中的一位指挥官在弹片横飞的海滩上大声说:“留在海滩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死的人,另一种是即将要死的人。来啊!跟我冲!”和另一位指挥官鼓励士兵的话:“呆在这儿只有死,要死也要冲出海滩!”听听他们的话语,我们就可以想像当时的局势是多么的严峻,但士兵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反而在指挥官的指挥下冒着枪林弹雨继续抢滩。

影视文化通过一幅幅逼真的画面,给我们展现了奥马哈海滩登陆的全过程极其壮观的一面,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于士兵们的英勇献身的精神,崇敬他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次的感动,但它们都是记忆长河中的浪花,转瞬即逝。然而,某些特殊的感动会让人永远铭记在心,《诺曼底登陆》的士兵们;他们是反法西斯人民的骄傲,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自豪!更是他们让我坚定了拥护和平和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信念!

当那一片未曾开垦过的处女地透出醉人的冰蓝时,环境渲染的魅力就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