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28

第28章 海霞

“出品”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谢铁骊

“导演”钱江、陈怀皑、王好为

“主演”吴海燕、赵联、蔡明

“首映”1975年

“故事梗概”

红霞满天,海岛上吹响了号角。一队持枪的女民兵英姿飒爽地在海岛上巡逻,保卫着自己的家园。这队女民兵的队长名叫海霞。海霞的父母是一对贫苦的夫妻,因无力抚养刚出生的女儿而把她放进木盒里扔入了大海。是刘大伯奋力跑到海里救出了她并把她抱回了家里,取名叫海霞。刘大伯家里有个石头哥哥,待海霞似亲妹妹一般。

同心岛上有一个大渔霸叫陈占鳌,剥削渔民心毒手狠,为了反抗他家的“黑心秤”,渔民们开始反抗了,将矛头直指陈占鳌。陈占鳌为让渔民出海打鱼,先是好言安抚,然后勾结海匪黑风杀害了刘大伯和李大伯,海霞的妈妈也被逼死了,刘大妈和石头哥哥也被大火给烧死了。在海霞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地种下了仇恨的根。

1949年的春天,国民党军队从大陆败退到了岛上,同心岛上被搅得一塌糊涂。海霞早就听说解放军要来了,她并不知道解放军怎么样,但是她心理还是盼望着他们的来到。解放军开进了岛上,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心,也赢得了海霞的心。部队围歼了岛内的国民党军队,乡里开展了打土豪反渔霸运动,海霞第一个跑上台控诉他们的罪行。海霞从此心里有了依靠,她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陈占鳌在押送区里的时候,被海匪救走了。为了防止海匪的进攻,乡里成立了民兵武装,还成立一支女民兵排,海霞担任女子民兵排排长。

海霞当上民兵排长之后,走家串户,做落后分子的思想工作,她顶住风言风语,对乡亲们苦口婆心,忆苦思甜,感化了落后的分子,提高了思想觉悟。乡亲们的心齐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女民兵每天不停地抓紧训练,海霞更是严格要求,提高女民兵战士的思想素质与战斗素质。榕树下,海滩上,渔家姑娘们在海边一边练武,一边织网;脸晒黑了,手脚磨破了,可她们却乐在其中,笑语欢歌在岛上飘扬。

在民兵的打靶射击比赛场上,男民兵与女民兵们比起了赛,结果女民兵的成绩并不落后,这大大增强了女民兵们的信心。

男民兵们都下海打鱼去了,剩下了女民兵们担任守岛任务。

一个拄着双拐的男人自称是大成嫂的哥哥刘阿太来到了岛上,海霞细心地对这个人进行了暗中调查,在前沿地区,时刻都得提高警惕才行。女民兵日夜不停加紧操练,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在一场夜间演习中,阿洪嫂摔下了坡,那条路上的石板被踩翻了。海霞在思考,那条路走多次了,为什么会发生被踩翻这种事呢?

海霞一直在怀疑刘阿太,他的来历可疑,还有一些人在四处散布谣言。想整跨女民兵排。海霞还给桂江县政府写信,了解到刘阿太的情况。

阿洪嫂出了事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乡长将海霞的排长给撤了职。可海霞仍然每天坚持站岗,查哨,从不间断。她想,自己当女兵是谁也剥夺不了的。

经过调查,那小桥石板下的石头是被人抽调的,很明显是有人在搞破坏。自从刘阿太上岛的这段时间,岛上出现了许多怪事,海霞和方书记都怀疑起刘阿太了。党组织会上,大家一起帮助乡长改变思想,这么多年来,他主抓生产,对敌斗争的观念已经淡薄了,连自己的手枪都生锈得几乎抽不出来了。

在方书记的支持下,岛上扩大了武装,成立了两个民兵连,海霞担任了第二连的连长。全岛的人们积极响应,许多渔家子弟纷纷报名参加了民兵队伍。

经过组织的调查,发现了几次可疑无线电波,刘阿太有很大嫌疑。根据部署,捉住了尤二狗,审讯得到了一起敌人的破坏计划,并了解到刘阿太就那个土匪黑风。海上还有一伙敌人武装正乘机进攻海岛,抢夺革命的胜利果实。

就在黑风抓紧实施破坏计划时,被海霞带领民兵捉住了。据可靠情报,今晚国民党与土匪黑风的部队将打上岛来,区领导乡领导和海霞她们的民兵埋伏好地点,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击毙了来犯的陈占鳌,粉碎了敌人侵扰海岛的阴谋。

海岛上的女民兵又将要开始了新的战斗。

“电影欣赏”

《海霞》是一部表现普通群众的“普通的影片”,它反映了渔岛上一群普通的渔家姑娘劳武结合,保卫自己家乡的故事。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海霞的自述贯串首尾,以她的生活经历作为影片主线,同时写出几个女民兵的不同性格和成长道路。在当时电影被样板戏”和“三突出”一统天下的氛围中,这些艺术追求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海霞》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

影片拍完送审后,“四人帮”对《创业》的讨伐刚刚开场。江青对《海霞》大为恼火,认为影片不仅公然违反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原则,而且还是出自拍摄“样板戏”的创作人员谢铁骊、钱江等人之手,这无异于公开背叛。于是,兴起了批判《海霞》的高潮,主要罪名是:“突破了样板的框框。”他们认为海霞在战斗中为解放军送水、指导员为了掩护海霞而负伤,是违犯“三突出”,因为按“三突出”原则应该突出海霞,得让她负伤。他们还把影片中描写的军民关系和渔民生活,说成是“歪曲人民解放军”、“拿穷人开心”;把影片中的演员和外景,说成是“城市大姑娘”、“好山好水好风光”;把影片的结构说成是“散文式”、“列传式”,这些都成为《海霞》的滔天大罪,受到“莫须有”的批判。

面对“四人帮”的棍棒,《海霞》的创作人员理直气壮地质问:第一,判断一个文艺作品的好坏,应该是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文艺标准为原则,还是以“三突出”为原则?第二,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大前提下,文艺作品的风格样式,允许不允许百花齐放,有所创新?第三,处理和解决艺术上的不同意见,是靠行政命令,还是靠艺术实践的检验和正常的检讨和争论。

面对质问,“四人帮”更加恼怒,但在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创作人员毫不屈服,终于使影片得以公映。影片通过海霞、玉青、阿洪嫂、彩珠等几个不同性格的渔家姑娘在对敌斗争中成长的故事和在斗争中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体现出毛泽东关于劳武结合、全民皆兵的思想,表现她们的飒爽英姿和高尚品质。影片用海霞的自述(旁白)贯穿首尾,较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感情。在当时是突破了“三突出”模式的,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