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帅以听”的故事,说的是郑国子皮(名虎)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荐举年轻的子产代替他担任相国。超初,子产推辞说:“族大鹿多,不可为也。”就是说大族宠里很多,我干不了。但是子皮鼓励他:“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子善相之。”意思是我率领群里听从你的管理者,谁敢触犯你呀?你好好地干吧。子产这才大着胆子干起来,先后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渠,创立按“丘”征“赋”制度,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等等,从而使郑国很快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可见,子皮的高贵品质,就在于自己年迈以后,不贪恋官位,而是奖掖和提携子产这个原来的被管理者来代替他。当子产因“族大宠多”有所顾虑时,又以“虎帅以听”进行鼓励,表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原来被管理者的管理者,这不但对子产是很大的支持,而且对那些妄自尊大的朝廷宠臣也是一种警告,他们不得不认真想一想:连老相国都愿意接受子产的管理者,我们就更不能例外。子皮说到做到。子产当上相国以后,他不但自己遵命行事,对那些抗令不遵的大臣,也敢于挺身而出加以处置。一次,大臣丰卷要做祭祀,要求子产批准他去打猎。子产拒绝说:“只有国君才用新打的野兽祭祀。臣下不过用从前的猎物罢了。”丰卷一听大怒,马上回去召集家兵要攻打子产。子产无法,曾打算逃往晋国,亏得“子皮止之而逐丰卷”,子产才得以继续为相。子产上任之后,之所以能够大胆改革,郑国之所以能很快振兴,与子皮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可见,扶上马之后送一程,这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老相国子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不是把子产一扶到底,而是很快放开缰绳,让子产大胆放手进行工作。事实上,扶上马送一程之后,就应该放开缰绳,让年青人自己策马扬鞭去驰骋。这是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某单位有这样一位管理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单位内事无巨细,样样都管,被管理者送审的稿子,他都要再三字斟句酌,磨了一遍又一遍。一次,一位被管理者从他那里取回修改后的稿子,发现除了标点符号,所有文字都改过了。这样一来,被管理者起草文稿不是认真把好第一关,而是认为反正有管理者把关。这种越俎代庖、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方式,实质也是一种用而不信的表现。这种不愿或不懂分权原则、事必躬亲的管理者,不仅干不成什么大事,有时往往误事。有一次,这位管理者接到一个电话记录稿,习惯地放在了厚厚一叠待签发文件之中,因为到他这里来的东西,文字上都要磨个一两遍,拖个三天五天是常事。第二天,当这份电话记录再次映入眼帘时,他愣住了,原来,这是通知第二天到车站接中央某部管理者的电话记录。现在,离接人时间只有20分钟了,他使出浑身解数,调兵遣将,亲赴车站督阵,结果还是误了一个多小时。事必躬亲,工作必然不分重点,理不清头绪,抓不到点子上。这种管理者即使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也会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自己吃苦不久上下怨声载道,如此用而不信,实属管理者之大忌。
人的才能有多种,但作为统帅来说,识人最重要为在汉初。项羽勇猛无比,力大能拔山,用兵打仗战无不胜,而用人不行。刘邦则不反之,所以最终得天下者,不是项羽,而是刘邦。何也?刘邦用人识人之才大于项羽,是其重要的原因。
统帅不能靠匹夫之勇,更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做武将之事。统帅要的是熟读兵书、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谋善断、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自古天下乃韬略争胜的天下,手中有一批将才,并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这才是统帅的气魄。
统帅一靠以德服人,二靠对部将的从容驾驭,网罗人才是天才最大的储蓄,使用人才是天才最大的投资。有了部下那些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一分文弱书生,也可以武功名世位极人臣。那些人,绝大部分是他或识之于风尘,或拔之于微末,或破格委之以重任,用之任之,不猜不疑。人世间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才能,识人用人是一切才能中的最大才能,运用得自如,的确是一桩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