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命令不仅是一张纸文而已,而要懂得一些技巧才行,因为到处是命令,等于没有命令,只有最恰当的命令,最正确的命令,才是最有效的命令。这是常理。作为管理者更应精通此道。否则在工作中,就会走弯路,比别人慢半拍。你掌握了下面的技巧,你的命令就会“不令而行”了。
命令是管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以文件的形式间接下达,也可以以口述的形式直接下达。“有令必行”是管理工作的通则;反之,在执行过程中,命令被打了“折扣”,必定达不到如期的效果。这种“折扣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时常是有的,或者说使命令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变了形,致使企业工作难以有效进展。
“打折”,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商店里的商品卖不出去,便要打折,以招徕顾客。对于打折,老百姓总是欢迎的,而商家往往也能获得利益真可谓皆大欢喜。
可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的命令被被管理者在执行中大打折扣,恐怕你不会高兴。打折的商品至少还能卖出本钱(真正的跳楼价是没有的),但被打折的命令,实实在在连一文钱也不值了!
并且,你的被管理者敢对你的命令打折,很显然他们没有把你的权威放在眼里,甚至,他们根本没把你当管理者看。这也说明,你对他们的管理是彻头彻尾失败的!
要想树立权威,就绝对不要让你的命令打折扣!因为你的命令从某个方面说是代表了你本人。
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被管理者彻底贯彻你的命令呢?
答案简单地说,就是你一定要掌握向被管理者下达命令的技巧和方法,在下达命令的过程中向被管理者传达这样一种信念:
我是你们的管理者,我不允许你们把我的命令打折扣,否则后果,就在你的眼神中!
给下达命令时并告诉他们做什么是一种需要技巧和专长的微妙艺术。如果你想要在你所选定的领域中获得高度的成功,你就必须知道如何通过你的命令指挥控制别人的行为,因为你不能一味靠着蛮力强迫被管理者去做你让他们做的工作,你必须学会如何运用特殊的管理者手段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使他们既尊重你又服从你。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迪斯累里在总结控制别人的行为的思想时得出结论说:“人是被话语统治着的。”你也可以用话语为你的思想和感情服务,你可以用你的方式去指挥别人照你的意志行事并为你的目的服务,你也可以下达被认真贯执行的命令。
命令要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如果你要把你的命令讲得过于详细和冗长,那只会制造误解和混乱。
为了使你的指令叙述得简要中肯,你要强调结果,要强调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采用任务式的命令。一种任务式的命令是告诉一个人你要他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而不告诉他如何去做。“如何做”那是留给他去考虑的问题。任务式的命令为那些替代工作的人敞开了可以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的大门。不管你的路线是什么,这种命令的方式都会把人引导到做事的最佳道路上去。如果你是在为你自己做生意,改善了方式和方法就意味着增加利润。
当人们准确地知道你所需要的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当他们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可以分散权威和更有效地监督他们的工作。如果你是经营商业或工业,或者在搞销售,甚至你可能在军队中服务,当你能确保人们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工作任务时,至少你会享受到减轻你的工作压力和更有效地监督你的被管理者的这两种具体的好处。
当你发布使人容易明白的简洁而清楚的命令时,人们就会知道你想做什么,他们也就会马上开始去做。他们没有必要一次一次地回到你那里只是为了弄清楚你说的话。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没有为你做好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或者她没有真正弄明白你要做什么。如果你希望别人丝毫不走样地执行你的命令,那么命令的简单扼要是绝以地必要的。这是你必须要遵从的一个牢固的规则。
命令不要太复杂,要尽量简单。
在军队中也使用同样的原则,简单是战争的一个准则。最好的计划应该是在制定、表达和执行上都不复杂的计划。这样的计划也更便于大家理解。一个简单的计划也会减少错误的机会,其简洁性也会加快执行的速度。
在商业上,那些利润最多的公司都是在各方面力求简洁的公司,他们有简洁的策略思想,有简单的计划和执行纲领,对做决策的责任也有专门的安排,简化行政管理程序,取消繁文褥节,采用简单的直接联系。成功的商业公司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地保持着简单朴素的工作作风。
掌握了以上技巧,你下达命令时便会胸有成竹,甚至做到使你的被管理者不令而行。
部下犯了错误、或造成失误,当然要追究责任,要批评、处分、甚至撤职。但在事情和责任没有搞清楚之前,千万不要急于处理,如果处理错了,或重了,伤了感情,事情就很难挽回了。
你如果还没有处理,那么主动权就掌握在你的手里,想什么时候处理就什么时候处理,而且如果你处理得好,不仅不会伤部下的感情,反而会赢得部下的心,使其成为你的忠实拥护者。
某企业的情报科长因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导致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失误,造成了企业重大损失。对于这样严重的错误,总经理完全可以将情报科长撤职。
但这位总经理并没有急于做出处理,他分析了两种可能:一是这位情报科长本身不称职,不宜于再继续担任这个职务,而另一种可能是“好马失蹄”,由于一时大意而出现判断错误。如果是后者,那么将他撤职就会毁掉一个人才。总经理进一步考虑到,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更适合的人选顶替情报科长的职务,一旦将他撤职将会影响工作。
于是他把情报科长找来,告诉他自己将要对这件错误做出处理,但具体如何处理没有明确告之。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情报科长为挽回错误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做出了贡献,同时用事实证明他做这项工作是称职的,上次的失误是意外情况。
不久,总经理再次将情报科长叫去,对他说,由于他的贡献本来准备给予嘉奖,但因为上次失误还未处理,故功过抵消,将功抵过,既不嘉奖,也不处分,既不升也不降。这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既没有影响工作,同时又令情报科长以及其他职工心服口服。
在整个过程中,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总经理手里,虽然他没有马上将情报科长撤职,但他只要找到合适的代替人选,他随时可以这样做,同时他又通过这段时间考查了情报科长,避免了仓促决策,误伤人才。
另外,他还等到了一个处理问题的绝好时机,即情报科长立功,功过抵消的处理使情报科长打心眼里感激总经理对他的关照和信任,同时又没有姑息错误,实践了自己要处理情报科长的诺言,其他被管理者也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对总经理深为佩服。
总之,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这位总经理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处处主动。箭在弦,则随时可发,箭出弦则一发而不可收。所以“引而不发”不失为一种很妙的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