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34231000000037

第37章 争夺人才

按什么标准、用什么方法找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斯大林在谈到人才选拔时指出;“第一,要根据政治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值得政治上的信任;第二,要根据业务上的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适合做某一项具体工作。”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二者不可偏废。德才兼备即为贤能,这是选人的最根本的标准。

找人,仅仅掌握标准和原则还不够,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去发现、识别、考察人才,才有可能使原则落到实处,将符合标准的人选拔出来。列宁早就说过,工人农民中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但是“发现这些质朴的不知名的新人才是不容易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人用导弹袭击伦敦时,英国人得知有一枚导弹落在苏联红军占领区,丘吉尔向斯大林要求将导弹“引渡”给英国研究,以便找出对付它的办法。

斯大林痛快地答应了。然而,苏联人却将一箱箱战场上的破铜烂铁送了来。

导弹完好无损地运回了苏联!

丘吉尔哑巴吃黄连,命令对苏联红军即将占领的德国军火研制基地一佩内明德狂轰滥炸。而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命令美军骑兵日夜兼程,不惜代价,将逃到深山老林的100多名火箭专家抢到手,以免被苏联红军抢先得到。

面对同一事实,苏、英、美三位管理者三种做法,谁最高明不言而喻。

重金购买人才的事例在今天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是像故事中美国人那样抱着必胜的信心争取人才的情况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人才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今天,管理者们是否也应该学学美国人那种求才若渴的气魄呢?

日本高级人才十分短缺,可供每位应届毕业生选择的白领职位平均有2.7个之多。因此每年一到大学生毕业前夕,日本各公司间便展开激烈的“大学生争夺战”。

在争夺大学生方面,日本公司的传统作法是向各大学邮寄介绍本公司情况的宣传品。

这种宣传品往往不写收件人姓名和地址,由邮递员随便塞入学生的信箱。

这类宣传品的数量极大。据统计,日本在校的200万大学生中,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几乎每人收到的宣传品都足可塞满三四个大纸箱。

不少公司在寄给大学生的邮件内,放入价值500日元的电话卡,收件人凭此卡可免费打电话;也有一些公司将宣传品制成精美的挂历或台历,这样,学生们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它们挂在宿舍墙上或摆在桌上,每天都看上几眼,从而使公司的知名度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而日本铁路(东部)公司则向大学生赠送精制的录像片,内容是本公司身穿制服的年轻高级职员,乘坐列车到西班牙、英国的旅游胜地度假的情景。1992年以来,公司有选择地向10万名大学生赠送了这种录像带,总费用5亿日元。

日本不少公司常常派出刚刚参加工作一二年的雇员返回其母校,与在校学生拉关系,广交朋友,散发公司的宣传材料,广为宣传公司好处,以赢得学生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