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访贤的佳话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伯侯(即周文王)渭水河畔访吕望,也是尽人皆知的。西伯侯在得到了太颠等一批贤士后,认为还不足以兴建周朝,要成就大业还需要一个有胆识、精通兵法、深有韬略的贤相辅佐,故十分留心寻访栋梁之才。一天他带着文武大臣,沿着渭水河岸观赏春光,突然听到一曲扣人心弦的渔歌从远处传来。西伯侯断定绝不是等闲之辈所作,在问清歌词作者是溪边钓鱼的姜子牙后,立即往溪边寻访。他在溪边虔诚地等待着姜子牙,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仍未见到姜子牙的影子。西伯候认为,求贤聘杰,礼当隆重,今日来意未诚,故姜子牙远避。之后,他挑选了一吉日,携带聘礼,前来迎请姜子牙。西伯侯到溪水后,见姜子牙正盘生在石上,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漂,旁若无人,一动不动,便立在身后,屏住呼吸,耐心地等着,直到姜子牙钓起了一条鱼后才亲切地向前问候。通过短暂的有关治国和用兵之道的谈话,西伯侯感到姜子牙确是天下奇才,诚恳而又恭敬地请姜子牙同车回宫,立即加以重用。
公元207年,诸葛亮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机遇到来了。这年冬天,刘备三顾茅庐,使这位奇人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学。
刘备,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市井英雄,早年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与关羽、张飞结识。尽管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由于缺乏一位足智多谋、见识远大的助手,导致刘备在事业上屡屡受挫。刘备在接受了徐元直的建议后,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一连去了三次隆中,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便恳切求教。诸葛亮将自己的宏图大略和盘托出,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他将当时的形势分析得极为中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诸葛亮理清了刘备的思路,使他思虑已久的战略计划豁然显出了轮廓。一番隆中对,使刘备确认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当即热情相邀诸葛亮加入他的政治集团。从此,诸葛亮放弃了隐居的生活,直接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诸葛亮协助刘备平四川、定西南,终于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的抱负和才学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刘备在未得诸葛亮之前,已经转战20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两次得到徐州,又两次失去徐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势单力薄,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失败的教训使刘备认识到,要想复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有志同道合的贤才为自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才行。于是,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和建议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鼎足三分的“隆中对策”,他分析道:“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四起,各据一方,争夺天下。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他终于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时机有利,也是人谋的结果。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实在不能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历父子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并已有贤能之士为他效劳,因此对孙权也只能联合,不可谋取。”诸葛亮认为:现在,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但孙权不足以单独抵抗曹操,是联合的对象。他向刘备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可以占据的地方只能是荆州和益州。荆州四通八达,是战略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但盘踞在那里的刘璋昏庸无能,加上北面有张鲁的威胁,那里的智士贤人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后代,有很高的声望,又正在招揽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够占据荆、益二州,据险防守,西南面与少数民族和好,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一旦时局发生变化,就可以两路出击。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捣宛洛,将军您亲率益州的军队从汉中出发,攻取长安,那时,老百姓谁能不担着酒食来迎接将军呢?果真如此,统一的大业就可以成功,衰颓的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隆中对策”给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第一步避实就虚,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第二步,创造有利条件,等待有利时机,最终实现统一。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刘备听后,茅塞顿开,十分高兴,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见刘备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便慨然允诺。于是,27岁的诸葛亮便离开隆中,走上了辅佐刘备建立帝业的政治征途。诸葛亮的到来,使得刘备“犹鱼之有水也”,从此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