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知识篇》(下)
34205800000009

第9章 奇山异水

棒槌山

磬槌峰的俗称,位于河北承德市武烈河东岸,在层峦起伏处,一峰直挺青云,巍然屹立,远望形如倒置的洗衣棒槌,或如寺庙中常用的磬槌,故名。棒槌本身高38.29米,若从台基算起高59.42米,体积为6508.68立方米,重量约为16200吨。此山由紫红色砾岩、砂岩、凝类质砂岩等组成,地层形状近于水平,因受水平挤压,产生了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两组垂直裂缝(地质学上称为节理),在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的长期作用下,岩石沿着一系列垂直裂缝不断崩落,残留下来的部分便形成棒槌山。在棒槌山腰生有古桑一株,传为我国今存最早的桑树。凡到承德旅游者,棒槌山可首先映入眼帘,故此山实为承德地区的天然标志。在山南不远处,有一巨石,形如卧蛙,名为“蛤蟆石”,亦为承德名山之一。

象鼻山

又称象山,位于广西桂林市南漓江与阳江交汇处。沿江南下,远望山形如同大象伸鼻饮水江中。又因其半枕漓江,一名枕水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名水月洞,江水贯流,可过小艇。山的北半有东西对穿“象眼”,名象眼岩。山顶平展,可沿登山盘曲山道而上。在水月洞内外,有历代摩崖石刻,弥足珍贵。此山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长期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局部蚀穿,形成象鼻状的山。

火焰山

在新疆吐鳃番盆地中北部,古称赤石山。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山上红色砂岩构成,又处于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之中,在酷暑盛夏,强烈阳光照射在红色砂岩上,反射的红光犹如团团火焰,因以得名。

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描述孙悟空过火焰山斗铁扇公主,即以此山为背景。

鸣沙山

古称神沙山、沙角山,在甘肃省敦煌城南6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高数十至百余米。峰脊陡峭,势如刀刃,实际为风成沙丘,东西横亘,相连成为沙陇。在沙山中有一泓形如新月的清泉,叫月牙泉(见月牙泉条)。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殊饶情趣。游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际,时闻山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称“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又俗传古代有大将率兵出征,兵马在此宿营,一夕忽狂风骤起,黄沙蔽天,全军为沙所覆,从此山内时闻鼓角之声,故有鸣沙之名。实际沙山之鸣,原是大自然之杰作。这一带的沙,主要由祁连山的变质岩经风化、侵蚀而成,后经风力搬运堆成沙丘,沙粒纯净,坚硬粗大,沙与沙之间空隙较大,沙粒一经移动、摩擦,就会自然发出声音。再加上月牙泉附近为碗状地形,声音反射形成回声,沙鸣之声就更大了。还有一说,认为任一沙丘,在干燥沙层之下均有密集而潮湿的沙民支,当人为或风吹使沙子沿斜坡流泻时,沙层表面形成波浪纹,其振动力传到下面的潮湿层,该层如同弦乐器的共鸣箱一样,产生共鸣,因而发出较大的声音。

日光岩

俗称龙头山,为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的最高峰,海拔90米。山形圆浑高耸,由花岗岩进行球状风化而成。登上山顶,可鸟瞰厦门和鼓浪屿全景,但见碧海环绕,渔舟点点,海滩流金,花木掩映,景色迷人,令人心旷神怡。若极目远眺,则大担、二担等诸岛,尽收眼底。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屯兵,操练水师,至今尚存山寨遗址。1962年,在岩麓建立了“郑成功纪念馆”。

飞来峰

一指山名,一指地质术语。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山峰高200多米,林木苑郁,景色秀丽,叫飞来峰。相传东晋时有一名叫慧理的印度和尚来此,看见寺前山峰极似印度的灵鹫山,便说这山是从印度飞来的,所以灵隐寺正门上头悬有一块“灵鹫飞来”大匾。这些自然是宣扬“佛法无边”的神话。但在自然界确有飞来峰存在,如河北省下花园镇南有一座高山,海拔1129米,孤峰挺立,犹如万仞屏障,岿然矗立下于洋河东岸,景色非常奇特。据地质学家考证,在14亿年以前中元古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里沉积了很厚的白云质灰岩。到了2亿年以前的中生代,这里早已成了陆地,在盆地里沉积了含煤的地层。奇怪的是古老的岩石位于山的上部,较新的岩石处于山的下部,即老岩石压在新岩石的上边。这是因为地壳运动促使地层发生褶曲、断层和推覆,把老岩层沿着断层面推掩在新岩层的上边,如同从远处飞来的一样。在地质学上凡是具有这样成因和构造的山峰,都叫做飞来峰。

飞来石

位于黄山西部飞来峰上。此石巨大,宽7米,厚1.5-2.5米,高约10多米,直立在一块长12-15米、宽8-10米的平顶岩石之上。两石之间的裂隙面比较平整,接触点很小,使人认为好像是从外地或天外“飞来的”的。其顶部略尖,自北眺望,酷似一枚仙桃,故又称蟠桃峰。登上飞来石,可以眺望西海诸峰,远近景色尽收眼底。《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即以此峰作为“青梗峰”摄入镜头。关于飞来石的成因问题,经过专家仔细考察,认为并非由外地或天外飞来,该石与底座原是一个整体,皆由相同成分的花岗岩构成,由于岩石中具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即节理),后来长期受到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岩石顺着裂隙解体崩落,乃残存形成现在的样子。

石林

通常指地表水沿着石灰岩的裂隙(即节理)不断进行溶蚀所形成的柱体如林的地形,是岩溶的地貌形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湿热多雨的石灰岩分布地区,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皆有石林分布。其中以云南路南石林和四川南部兴文石林为最有名。

路南石林位于昆明市东南126公里处,群峰壁立,石簇擎天,最高石柱达30多米,如万千古笋拔地而起,森严刀剑直刺青天,奇美秀丽,令人叹为观止。石柱可模拟各种形态,如“阿诗玛”、“石荷花”、“凤凰梳翅”、“母子偕游”等,峰奇石异,人称“天下第一奇观”。川南兴文石林,南距四川与云南二省交界处不远,石林面积共有10多平方公里,约为路南石林面积(指游旅区范围)的10倍,规模和气魄更居路南之上。同时此地岩溶洞穴十分发达,全县共有100多个,其中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洞穴有20多个,堪称全国之冠。故兴文既有古林之胜,又有溶洞之美,是我国石林面积最广、单位面积数量最多、石林与溶洞同寓一处的旅游胜地。形成石林的重要条件,一是必须分布可溶性岩石如石炭岩,且岩层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并多垂直裂隙;二是要有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气温高、水分多,以便加快岩石的溶解速度。

砂岩峰林

指由砂岩形成的石林地貌,以区别于通常由石灰岩形成的石林地貌。70年代末期,在湘西大庸县境内张家界发现分布有典型的砂岩峰林。1982年8月,已正式辟为“大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树木种类繁多,共有90多科、500多种,并多珍贵种属。特别是这里分布有古老的泥盆纪(距今3亿多年)石英砂岩,石质坚硬,岩层形状近于水平,其中垂直裂缝(地质学上称为节理)十分发育,把岩石切成许多柱状块体,流水沿着垂直裂缝侵蚀渗透,日久天长,岩石一部分破碎崩塌,一部分残留下来,便形成奇峰异石,参差突兀,有如石林一般。高低错落,造型奇特,或如玉笋,或如金鞭,或如玉瓶,或如锋剑,号称有3000多个,群峰挺立如林,实为天下奇观。张家界当今已是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金鞭岩

湖南省大庸县张家界砂岩峰林中的一座石柱,位于张家界林场场部东北方向约500米处。高达320米,四四方方,棱角鲜明,上小下大,形如一根金鞭,插在地面之上,又俨如一根天柱,直指青天,极为雄伟壮观。它的形成跟岩性、产状、构造和外力侵蚀有关。金鞭岩由古生代泥盆纪(距今3亿多年)石英砂岩组成,岩性坚硬,垂直裂缝十分发育,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逐渐塑造成高大柱体的形状。

冰塔林

冰川表面林立的塔形冰柱。主要见于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一些山谷冰川上。在我国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发育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大规模的冰塔林。

冰塔高30-50米,分布在长3-7公里范围内。冰塔造型,千姿百态,或似伸向蓝天的宝剑,或如成群屹立的宝塔,还有的像生动多姿的各种野兽,个个冰肌玉骨,晶莹夺目。冰塔之间错落分布着冰湖和冰洞,碧波粼粼,塔影婆娑,加之玲珑可爱的冰桥、冰芽、冰针、冰蘑菇、冰钟乳、冰洞衬托其间,仿佛是鬼斧神工所塑造的“冰晶园林”,纯洁碧透,光泽闪熠,奇丽神秘,景色万千,堪称大自然之杰作。冰塔林主要是由极高山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因素使某些冰种表面发生差别消融所形成。

五大连池火山群

在黑龙江省德都县境内。由14座玄武岩构成的火山锥组成,分布于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25公里的广大面积上。各火山的相对高度为60-166米,火山口直径为230-470米,深数十米至100多米,个别火山有2-4个喷火口。其中火烧山及老黑山是在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和六十年(1721)喷发形成的,喷发的熔岩覆盖地面约68平方公里,并堵塞了白龙河,形成5个首尾相连的象串珠一样的堰塞湖,故名五大连池。此处火山形状千姿百态,如波浪状、卷由状、绳索状、条带状、木排状、旋涡状等,不下数十种,并兼有熔岩隧道、熔岩瀑布、喷气锥,翻花石、火山弹、浮石、石塔等,保存十分完好,素有“火山天然博物馆”之称。加之这里有众多的矿泉水,共建疗养院100多所,故五大连池既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天然实验室,又是远近驰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近年已划为我国第一个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

瀚海沙涛

瀚海指大沙漠。沙漠的分布跟一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按地区有热沙漠(在低纬度地区)和冷沙漠(在中纬度地区)之分,其形成气候条件一般是干燥炎热,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雨量稀少,以致地面缺少植被甚至寸草不生,成为不毛之地。

世界最大的沙漠为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属热沙漠。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等自治区沙漠面积分布很广,属冷沙漠。全国沙漠总面积约为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其中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为32.7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第一大沙漠。此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85%;沙丘地貌复杂,或为新月形,或为金字塔形,有的彼此相连形成沙垄;沙丘高大,相对高度50-150米。亲临其境,可以见到一弯弯沙丘或一条条沙龙横无际涯,可以听到一座座赤裸沙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瀚海沙涛,起伏万顷,黄天黄地,蔚为壮观。

钱江秋潮

又称钱塘潮,定海潮。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前后,钱塘江口的海宁城镇乡村及沿江海塘,车水马龙,人海奔流,争相观看钱江塘秋潮的壮丽景色。海潮初起,远在天际闪现出一条白带横贯江面,伴以隆隆声响,宛职一群洁白天鹅排成一线,由远而近,由低而高,万头攒动,展翅飞来。潮头临近,但见江水猛涨,沧海横流,一线白带顷刻变成3-4米高的矗立水墙,势如万马奔腾,摧山撼岳;声如千军呐喊,金鼓齐鸣。最终掀起高达8-9米的潮峰,倾涛泻浪,吐沫喷珠,潮水飞逝而去,一切复归寂然。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每年春分、秋分时候,地球离太阳和月球最近,所受引力也最大,故一年有两次大潮,而以秋潮最为强烈。

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因钱塘江口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呈一大喇叭形,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到乍浦缩窄到20公里,而到海宁的盐官附近则骤然缩小至3公里,这样海潮来时,大量海水受到越来越窄的江岸约束,形成巨大涌潮。又因在江口发育了一条巨大的沙坝,再加上江口的尖山斜出海口,与对岸上虞的复盖山在海底相连,形成较高河床,因而使东来潮水在江口受阻,后推前挡,促使其一跃而凌空腾起,掀起高耸的惊人巨浪,涛声雷鸣,水花飞溅,壮观天下,称绝千古。钱塘江潮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潮汐作为一种取用不尽的新能源,正等待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倒淌河

发源于日月山、流入青海湖的一条不长的河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水多向东流,而此河却自东往西流,故名倒淌河。早在几千万年以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大地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雅山出现,而青海湖地区则成了一个内陆盆地。当初青海湖是一个外泄湖,一面有几十条河流注入湖内,一面从东边出口将湖水输入黄河。大约在10多万年以前,湖东的地壳发生强烈变化,巍峨的日月山隆起,堵住了青海湖的出口,从此青海湖成了闭塞湖,那条输出湖水的河流也来了首尾相调,使河水流入青海湖,变成今天的倒淌河。在河流岸边,有一个小镇也以倒淌河为名,是青海省牧业区的门户。

雷岛和雷都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具有温度高、降雨多、风力小、湿度大的特征。其中爪哇岛是世界雷雨最多的地区,平均每年有220个雷雨日,故有“雷岛”之称。岛上的茂物市,位于雅加达南边56公里,平均每年有332个雷雨日,几乎每天都可听到雷声,故有“雷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