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知识篇》(下)
34205800000010

第10章 世界之最(1)

最罕见的闪电

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秒钟约发生100次闪电。我们常见的闪电叫线状闪电,明亮耀眼的闪电通道,犹如枝杈丛生的一根树枝,燃蜒曲折,在隆隆的雷声中从云中伸向地面。

除了线状闪电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闪电,例如带状闪电、球状闪电和联珠状闪电。带状闪电与线状闪电相似,只是亮的通道比较宽,看上去好象一条较宽的亮带。球状闪电一般发生在线状闪电之后。它是一个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火球,发出红色或桔黄色的光,偶然发出美丽的绿色。球状闪电一般维持几秒钟。火球在空中随风飘移,喜欢沿物体边缘滑行,还能穿过缝隙窜入室内。球状闪电会发出嘶嘶的声响,当它行将消失时会发出震耳的爆炸声。1962年7月22日傍晚,几位气象工作者正在泰山顶上工作,突然一声巨响,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殷红色火球突然从窗户中窜入西厢房内,在室内以2~3米/秒的速度轻盈飘移,几秒钟后经烟囱逸出。在它离开烟囱的一瞬间,发生了爆炸,使室内的油灯熄灭,暖水瓶胆被震为碎片。火球经过的床单上,留下了焦痕,烟囱也被击坏。

各种闪电中,最罕见的闪电是联珠状闪电,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未曾见过它。8种闪电形如一串发光的珍珠从云底伸向地面。

1916年5月8日在德国德累斯顿城市的一所钟楼上空,曾发生过一次联珠状闪电,不少人看到了它,并作了记载。人们首先看到了一个线状闪电从云底伸下来,击中钟楼;其后,人们看见线状闪电的通道变宽,颜色也由白变为黄色。

不久,闪电通道渐渐变暗,但整个通道不是在同时间均匀地变暗,因此明亮的通道变成了一串珍珠般的亮点,从云底垂挂下来,美丽动人。人们估计亮珠有32颗,每颗的直径有5米,亮珠之间的联线隐约可见。之后,亮珠逐渐缩小,形状变圆;最后,亮度愈来愈暗,终于完全熄灭。

由于联珠状闪电出现的机会极少,维持的时间也很短,因此,人们对这种闪电的成因研究得很少,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

最猛烈的火山爆发

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亚中部1千多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都听到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不久消息传来,这是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发生了猛烈爆发。

提起火山爆发,人们会想到维苏威、喀拉喀托或者培利。的确,这些火山的爆发均以猛烈而驰名,但若与坦博拉比较起来,就逊色多了。这次坦博拉爆发释放出的能量高达840亿亿亿尔格。

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的大爆发是非常有名的,真可谓声震1万里,灰撒三大洋,但它释放的能量也只有坦博拉这次的八十分之一。

坦博拉火山位于松巴哇岛北面的桑加尔半岛上,在地质史上曾有多次的火山活动。但在1815年爆发前,它沉寂了很久,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它是从未喷发过的,这同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大爆发前的情况完全一样。

在大爆发三年多以前,坦博拉山顶上就开始出现蒸汽云,它们渐渐变浓变黑,最后连风也不能将它吹散了。终于在1815年4月5日凌晨,坦博拉开始了人类有记载的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发。从火山口里喷发出极大数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到10~11日夜间,爆发达到了最高潮,随后逐渐减弱,并一直持续到7月15日才结束。

这次爆发真是不同凡响。它的声音远在1600公里以外都听得见,喷出的火山灰连续三天在480公里范围内遮黑了天空,到4月12日中午,几百公里以外的爪哇岛上完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爆发时产生了狂暴的龙卷风,把火山附近的许多大树都连根拔起。从火山口倾泻下来的熔岩流,淹没了大片地区,最后流进大海。爆发时还产生了海啸和陆地大面积沉陷,坦博拉镇也沉到深6米的海底。在整个爆发过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大约30立方公里的山体(700亿吨),形成一个直径达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陷落火山口。从火山内部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总共有五、六百亿吨之多,在气流的挟带下,远在1千公里以外,也落满了火山灰,它们的堆积厚度自火山向东20公里为90厘米,到250公里处还有25厘米;向西70公里为60厘米,400公里处最多的也有22厘米。

坦博拉爆发之所以极端猛烈,与它喷发物中各种气体含量很高有关。

在喷发物总量中,气体及飞散物质要占99%以上,而熔岩则不到1%。

坦博拉火山目前海拔高度为2851米。自1913年的一次小规模喷发以来,已有71年没有任何活动了。

地球上最大的“火环”

世界上有500多座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一带和以爪哇为中心的一串弧形岛屿上,以及地中海、大西洋中部和非洲东部,尤以太平洋周围最为集中。

太平洋火山带,又叫太平洋火山环,从美国的阿拉斯加起,经西伯利亚的堪察加半岛至千岛群岛和日本、我国的台湾省、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新西兰而到南美洲的西海岸。堪察加半岛有20多座活火山,以克留赤夫火山最有名。千岛群岛和日本有活火山将近100座。在琉球群岛经台湾到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和新西兰群岛上,以及这些群岛附近海底,分布着60多座活火山,菲律宾就有10多座。伊里安岛、新西兰至南极洲一带,火山活动也相当频繁。和太平洋西部边缘紧挨一起的以爪哇为中心的弧形岛屿上,有近100座火山。1966~1970年间,在印度尼西亚有22座火山爆发,无怪乎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太平洋东岸,北端的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上,有近30座活火山,其中制造“万烟谷”奇迹的卡特迈火山在阿拉斯加半岛上。往南,墨西哥的帕里延库、佐鲁诺等火山都很有名。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都是多火山的国家。萨尔瓦多海岸有座叫伊萨尔科的火山,每隔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喷发一次,夜航的船只,把它当作一座灯塔!再往南,哥伦比亚西部,厄瓜多尔、秘鲁直到智利,也是多火山地带。世界最高的活火山科托帕克希就在厄瓜多尔境内。

太平洋火山环众多的火山;加上环内太平洋中部的火山,以及与太平洋火山环紧密相连的爪哇弧形岛屿上的火山,总共占有全世界活火山的五分之四,真不愧为地球上的“火环”。

关于太平洋火环的成因,许多学者认为与板块运动有关。因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半部分是太平洋西界与欧亚、澳大利亚板块的分界带;东半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带;南半部分则是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板块的分界带。在板块分界带多火山、地震是毫不奇怪的。

最古老的大陆

“沧海桑田”这句成语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地球历史的巨大变化。它的意思是说现代大陆的一部分,过去曾经是一片汪洋;现代海洋的一部分,过去曾经是露出水面的古代大陆。

那么,最古老的大陆在哪里呢?

在地质学上,人们往往将作为稳定地块结晶基底的前寒武纪岩石分布地区近似地看作世界上古老大陆的所在地。这种以前寒武纪岩石作为基底的地块,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台区。这些地台区经过了长期活动之后,在前寒武纪结束时,已经从原来的活动状态进入稳定状态,作为完整的古大陆出现在地球上。从寒武纪开始,这些古老的地台区又经历着新的分化,有的地方进入古生代之后重新沦为海浸区,作为陆棚海的形式接受着新的沉积,因此在这些地方前寒武纪古老基底之上,覆盖着古生代以后的沉积盖层。而有些地方,始终没有被海水浸漫过,这些地方作为古老大陆,在古生代以后的长期历史中一直高出海面之上,前寒武纪基底直接裸露在地表,其上没有新的沉积盖层,这种地区通常叫地盾。显然,地盾的核心部分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了。

根据地质资料,我们可以给出古老大陆的分布情况。各大洲均有古老大陆区,成为今日各大陆的原始骨架和核心古生代以后形成的新大陆环绕着它们。在亚洲,有三个古老大陆区,即西伯利亚地台、华北地台、印度地台。在欧洲,古老大陆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苏联东欧部分,以及瑞典、芬兰等。在北美,古老大陆分布在加拿大、格陵兰,以及美国东部湖区。

在南美,古老大陆分布在巴西、圭亚那。在非洲,古老大陆区很广,几乎占据了整个非洲。在澳洲,古老大陆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在南极洲,由于大陆冰盖的覆盖,其界限尚不清楚。由此可见,当时的大陆比现在小得多,而海洋面积则大大超过现代的面积。古生代以后的6亿年间,大陆不断地扩大,成为现在的样子。

地球上最长的裂谷

裂谷不同于峡谷,它是地壳断裂形成的狭长深陷的谷盆,有人把它比做陆地上的“刀疤”。大陆裂谷多分布在地质上年轻的高原地区。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其中延伸最长、规模最大的大陆裂谷。

这条举世罕见的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北抵红海,跨越赤道南北,纵贯东非高原。从孙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开始,大裂谷分成东、西两支环抱维多利亚湖,西支沿线坦噶厄喀、基伍、阿明(爱德华)、蒙博托(阿伯特)等狭长大湖延续成带,东支为一系列小湖泊和洼地呈串珠状相连,总长约4500公里。大裂谷宽约数十至一二百公里,两边陡崖壁立,高出谷底数百到一二千米,谷底的地势起伏也很大,裂谷中的湖泊都是低洼的谷盆积水而成,东支裂谷中的阿萨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米,为非洲大陆的最低点。从飞机上俯瞰,裂谷带就象是一条条耕犁过的深沟,其中成串分布的湖泊,恰似闪亮的珠宝,点缀着美丽的非洲大陆。

在东非大裂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成群的火山,熔岩广泛分布。例如埃塞俄比亚高原,就是由多期火山喷出物堆覆起来的熔岩高原;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肯尼亚山、鲁文佐里山等,都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死火山。目前,还有不少火山仍在活动着,地震经常发生。

这一切显示了裂谷的生命力,说明演化还在继续。最突出的是坐落在基伍湖以北的尼腊贡戈火山,它喷发频繁而猛烈,海拔3700米的巨大山体终年笼罩着浓密的火山烟雾,到处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山顶火山口里有一个充满高温熔岩的岩浆湖,通红炽热的岩浆在湖中沸腾嘶鸣,犹如开炉钢水,不愧是大自然又一奇观。

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旧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常说的一句古话。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不幸的遭遇比作变幻莫测的天灾,这是十分形象的。

就是到了近代,天气的好坏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是很多的,但一般说来,旱灾和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最大,因为它出现频繁,受灾面广。根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初到19世纪,我国就出现过旱灾1013次之多。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凭借人工的方法来影响天气,以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早在公元1世纪,希腊有个历史学家普鲁泰赫就曾指出战争以后常常出现降雨现象。后来有人臆测是不是战争中的嘈杂声能催云致雨呢?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拨款1万美元,在云中进行了爆炸催云致雨试验,但收效甚微。此后,世界各国又有很多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研究和作了不少有意义的试验,但结果也都不理想。

直到1930年人工降雨才首告成功,这是荷兰人维拉尔特教授取得的。

他将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离云顶200米处),在飞行过程中向云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并出动4架飞机在云下检验人工降雨的效果,发现在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了丰沛的降雨。试验虽然成功了,但维拉尔特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直到1933年瑞典人贝吉隆提出了“冰水转化”冷云致雨理论以后才弄明白。原来,在温度低于0℃的冷云中,同时存在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由于冰晶比过冷却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要低,因此水汽直接凝华在冰晶上,空气相对湿度变小,从而促使过冷却小水滴很容易经过蒸发、凝华而迁移到冰晶上。只要云中有足够数量的冰晶,经过“冰水转化”,就能迅速增大,并随气流在云中上下“旅行”,互相碰并增长,从而形成了降雨。以后,有人提出和发展了暖云降水的理论。这样人工降水的试验就在全世界展开了,并在有些国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我国的人工降雨试验自1958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最响的火山爆发

1883年8月27日下午,印度洋南部罗德里格斯岛上的一位海岸哨兵,听到遥远的东北方传来一阵奇特的轰隆隆的声音,它与雷鸣炮轰都不同。这位哨兵把这个声音的特色及听到的时间都详细记录下来。后来知道,这个声音是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猛烈爆发时发出的,火山距罗德里格斯岛4776公里,声波传播了大约4个小时,与那位哨兵的记录完全相符。

喀拉喀托火山位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中,过去是个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火山岛。1883年5月20日,这座火山巨人开始了使自己名扬四海的大爆发。到8月26日,爆发进入高潮,它发出的隆隆巨响震撼着大地和海洋,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所有的门窗彻夜都在摇晃,仿佛大街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炮战。由于响声太大,附近各岛上的几千万居民通宵未眠。到次日上午10时,爆发达到最高潮,整个火山岛只剩下三分之一,烟云升到80公里的高空,响声则传到万里以外。

这次大爆发真是不同凡响!人类在地球上还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响的声音。听见这个声音的范围成一巨大的偏向西南的椭圆形,它从火山向东传了3800公里,向北传了2850公里,向南传了3200公里,向西南更达到4900公里。整个椭圆形的面积达到4000万平方公里,比4个中国还要大!

第一架地震仪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一批批参观的人群止步不前。原来,是我国东汉时代张衡发明创造的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留住了参观者的脚步。